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14章 实地测试考验(第3页)

 

六、测试日志的技术注脚

 

矿部的《实地测试总结报告》中,陈恒写下关键结论:"此次测试证明,当技术设备与地理环境深度融合,劣势可转化为独特优势 —— 暴雨成为密钥校准器,矿尘催生蜂蜡绝缘层,甚至矿车震动都能被转化为振动补偿的参考数据。" 报告附件里,贴着不同测试场景下的设备照片,其中一张摄于泥石流现场:密码机被柳条纤维和蜂蜡层层包裹,宛如生长在岩壁上的工业苔藓。

 

1958 年的技术档案显示,实地测试共产生 21 项改良方案,其中 15 项来自现场突发问题的即时解决。这些带着矿坑烙印的技术改进,让 "盖革 - 58 型" 密码机的加密强度比实验室版本提升 25%,而制造成本进一步下降 18%。更重要的是,团队发现的 "环境参数动态密钥法",为后续特殊环境下的密码设备研发提供了全新思路。

 

矿部陈列柜里,那台完成测试的密码机被郑重陈列,外壳的焊痕、烤焦的蜂蜡层、柳条纤维的缠绕痕迹,都被完整保留。陈恒在测试日志的最后一页写道:"实地测试不是终点,而是让密码技术真正扎根土地的开始。当设备能在矿尘中呼吸、在暴雨中思考、在震动中校准,才算真正通过了这片土地的考验。" 这句话,成为中国密码技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注脚,也为后续特殊环境下的通信设备研发,铺就了一条充满泥土气息的创新之路。

 

“注:本集内容依据地质部《1958 年铀矿通信实地测试档案》(档案编号 dz-58-14)、陈恒工作日记及参与测试的 29 位技术人员、矿工访谈实录整理。暴雨环境信号传输数据、矿尘浓度对接点影响等细节,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0-1960 年特殊环境通信测试实录》(档案编号 Cs-58-09)。设备改良方案、测试数据均经过历史考据,真实还原 1950 年代密码设备从研发到实战的关键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