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跨领域尝试(第2页)
二、机电共生的胚胎发育
机械组与电子组的首次联合设计聚焦在 "加密信号模数转换"。老赵带着徒弟用自行车辐条制作微型齿轮发电机,"就像给齿轮装个电尾巴," 他展示着齿轮带动的线圈,"齿轮转一圈,线圈感应出一个电脉冲。" 但电子组发现脉冲频率不稳定,小张从苏联的《无线电工程》找到灵感:"加个电子稳频电路," 他用铅笔在机械图纸上画下电子管符号,"就像给齿轮脉冲上把电子锁。"
材料组的跨领域贡献出人意料。当物理学家提出 "用电磁继电器替代机械接点",矿工出身的技术员老吴却担心矿尘影响:"在茶岭矿,继电器接点得穿蜂蜡衣," 他举起浸过蜂蜡的竹纤维,"能不能给电子继电器也做件 ' 防尘服 '?" 这个建议让电磁继电器的矿尘故障率从 30% 降至 8%,成为机电结合的关键过渡部件。
三、学科边界的公式碰撞
数学与物理的交叉在加密算法设计中引发激烈争论。李工坚持用群论推导加密周期,物理学家小陈却认为应考虑电磁辐射的量子效应:"加密信号在空间传播时," 他在黑板上写下麦克斯韦方程组,"会产生可被截获的电磁泄漏。" 老王的算盘立即介入:"把电磁泄漏值转化为密钥偏移量," 他敲出二进制代码,"让泄漏的信号变成加密的一部分。"
最富戏剧性的突破发生在密钥转盘设计。当机械组按照传统设计 17 齿转盘,数学所指出 17 是质数但密钥空间不足,物理学家则发现 17 齿转盘的电磁共振频率与矿车电机冲突。"取 17、19、23 三个质数的最小公倍数," 老王在算盘上摆出三位数,"既符合群论要求,又避开工业频率。" 这个跨学科方案让密钥空间扩大至 7429 种组合,远超单一领域的设计。
四、融合过程的阵痛与突破
1959 年 5 月的首次联调以失败告终。当机械齿轮组与电子管电路首次对接,示波器显示加密信号出现周期性紊乱,小张急得直搓手:"电子管的热噪声把机械信号淹没了。" 老赵却在齿轮轴承上发现关键问题:"轴承间隙 0.05 毫米," 他用塞尺测量,"在机械密码机里没问题,到电子电路就成了定时误差。" 这个在机械领域的合理误差,在电子领域却成了致命缺陷,迫使团队重新设计轴承的电磁屏蔽方案。
跨领域的思维碰撞催生了 "双层加密架构":底层用机械齿轮实现物理加密,上层用电子电路进行信号调制。当数学家将这种架构转化为群论中的 "同态加密" 模型,物理学家同步设计出抗电磁干扰的机械屏蔽罩,两种看似无关的学科在加密设备中实现了共生。
五、历史实验台的融合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