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41章 合作意向探寻(第3页)

 

(二)理论偏见的消解

 

小陈在柏林遭遇的理论质疑更为直接,当他提到 "用算盘推导群论算法",某苏联学者轻笑:"算盘是计算工具,不是加密武器。" 但当他展示 "算盘 - 二进制转换器" 的运算效率,当算盘珠子的拨动声与电子管的嗡鸣形成奇妙共振,质疑声渐弱 —— 他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将传统计算工具与现代算法结合的思路,开辟了加密技术的新维度。

 

五、合作印记:在封锁中播撒种子

 

(一)技术交流的隐形成果

 

1964 年的国际探寻之旅留下诸多隐形印记:

 

东德技术局悄悄调整了电子管涂层的研发方向,在年度报告中注明 "参考中国蜂蜡工艺";

 

瑞士钟表协会的内部刊物出现《木质齿轮的低温适应性研究》,虽未提及中国,但核心数据与茶岭矿的测试报告高度吻合;

 

缅甸邮电部在边境建立 "中缅密码技术联合实验室",尽管规模有限,但竹蜡复合绝缘层的专利申请,成为两国技术交流的首个成果。

 

(二)人才纽带的悄然建立

 

日内瓦展会上,北大实习生小林与瑞士联邦工学院的华裔学生陈志强相识,后者后来成为中瑞密码技术交流的桥梁;柏林研讨会上,小陈与东德的材料学家安娜建立通信,三年后,安娜借道波兰寄来的电子显微镜切片,帮助团队解决了蜂蜡晶须的定向生长难题。这些个人层面的联系,在铁幕下编织出一张微弱却坚韧的技术纽带。

 

六、历史现场的开放哲学

 

陈恒在 1964 年的出访总结中写道:"国际技术封锁教会我们两件事:一是永远不要低估土地的智慧,二是永远不要关闭交流的窗口。当我们带着蜂蜡走上日内瓦的展台,不是去展示落后,而是去证明:每个国家的密码技术,都该有属于自己的根系。那些在显微镜下被外国专家惊叹的蜂蜡晶须,那些在研讨会上被反复询问的竹筒密码,早已超越了技术本身 —— 它们是中国密码人向世界发出的邀约:封锁可以阻挡设备,却阻挡不了土地与土地的对话,阻挡不了实践智慧的共鸣。"

 

1964 年深秋,当老赵、小陈回到北京,行李中多了各国同行赠送的小礼物:东德的电子管、瑞士的齿轮探针、缅甸的竹编滤网。这些物件被摆进实验室的 "国际协作角",与茶岭矿的竹筒、故宫的生漆罐并列。老赵摸着瑞士探针上的蜂蜡残留 —— 那是他在展会期间反复调试留下的痕迹,"他们想弄懂蜂蜡," 他对年轻技术员说,"就像我们当年研究美军齿轮。技术的事儿,关起门来长不大,得让它见见世面。"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1964 年国际技术交流档案》(档案编号 gj-64-41)、陈恒工作日记及日内瓦展会、柏林研讨会参会记录整理。国际展会细节、学术交流内容、合作试探过程,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0-1960 年密码技术国际互动实录》(档案编号 gd-64-36)。人物对话、场景描写经过历史考据,真实还原 1960 年代中国密码团队在国际封锁下的开放探索与智慧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