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42章 合作项目洽谈(第2页)

(一)东德技工的蜡艺学徒

 

德累斯顿的技工培训车间,三名东德学徒围着老赵的烤蜡炉,松木柴火的噼啪声中,蜂蜡融化时的 62c黄金温度被反复验证。"温度高 1c,棕榈酸分子排列就会紊乱," 老赵用矿灯改装的红外测温仪演示,"就像你们的电子管阴极,电压不稳就会失真。" 学徒汉斯后来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人用矿工的经验控制分子结构,这比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更需要手感 —— 而手感,是可以跨国界传递的。"

 

作为对等交换,两名中国技工被派往东德电子管工厂,在克劳斯工程师指导下学习阴极材料制备。当李师傅发现德方用镍合金提高电子发射效率,立即联想到茶岭矿的铜制探尺:"铜镍合金的导电率," 他在笔记中对比,"和我们蜂蜡里的松脂成分一样,都是向自然借的力。"

 

(二)缅甸边境的竹蜡工作坊

 

中缅边境的竹楼里,小陈与缅甸工程师波巴正在调试 "竹蜡复合绝缘层"。波巴用竹刀削着本地竹纤维,小陈测量着纤维直径:"3 微米的孔径," 他对照显微镜数据,"比我们的竹炭纤维粗 1 微米,正好适合热带雨林的高湿环境。" 这种基于本土材料的合作培训,培养出首批掌握 "竹蜡技术" 的缅甸技工,他们的工具包上,同时印着中国矿灯与缅甸竹编的图案。

 

人才培养协议特别注明:"技术传授不超过应用层面,核心原理由双方各自保留。" 这种 "授人以渔" 的策略,既避免了核心技术外流,又让合作项目扎根于当地材料基础 —— 当缅甸技工用本地竹子制作屏蔽网,中国的蜂蜡配方始终藏在茶岭矿的坐标里。

 

三、标准制定:在差异中寻找公约数

 

(一)极端环境加密设备标准

 

中德瑞三方参与的标准制定会议在柏林召开,老赵的矿洞数据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测试报告形成互补:

 

低温标准:融合漠河的 - 50c湿度数据与瑞士的 - 40c干燥环境参数,制定 "双轨低温适应标准";

 

防潮等级:将舟山群岛的盐雾数据与缅甸雨林的高湿参数合并,形成 "梯度湿度防护体系";

 

模数规范:保留中国的 1.0 模数与瑞士的 1.5 模数,增加 "环境自适应模数转换公式"。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 "材料本土性条款":标准要求极端环境设备必须使用至少 30% 的本土材料,"就像蜂蜡之于中国," 小陈在会上发言,"让每个国家的密码设备,都带着土地的防伪标识。"

 

(二)密码技术术语互译

 

在《国际密码学词典》的修订中,中方团队推动收录 23 个本土术语:

 

"蜂蜡接点"(Beeswax tact)对应德文 "Bienenwachs-kontakt",英文注释特别说明 "源自中国矿洞通信技术";

 

"竹炭屏蔽"(Baboo Charal shield)成为国际标准术语,配图采用茶岭矿竹筒与纺织厂纱线的合成照片;

 

"模数容错"(modus tolerance)词条下,同时标注中国的齿轮触感校验法与瑞士的机床加工参数。

 

这些术语的收录过程充满博弈,当某西方代表质疑 "竹炭" 的科学性,小陈展示了中科院的频谱分析数据:"20-50mhz 频段吸收率 78%," 他指着曲线,"比你们的金属屏蔽网高 12%—— 科学,有时候藏在竹篓里。"

 

四、利益分配:在妥协中守护根脉

 

(一)专利交叉授权的智慧

 

中德联合申请的 "蜡封电子管" 专利中,利益分配条款体现微妙平衡:

 

中国享有蜂蜡涂层技术的收益分成,东德获得电子管结构设计的利润回报;

 

第三方使用专利时,须同时采购中方蜂蜡与德方电子管,形成 "技术 - 材料" 的共生链条;

 

军事用途收益单独核算,双方各自保留国防领域的技术自主权。

 

老赵在专利证书上发现,德方偷偷标注了 "灵感源自中国矿洞",他却因此放宽了蜂蜡出口的配额:"让他们知道源头也好," 他对小陈说,"就像我们当年研究美军齿轮,技术的根扎在哪儿,谁也改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