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52章 标准制定团队组建(第3页)

 

起草阶段(1966.7-9):制定 "环境 - 材料 - 人" 三维标准框架,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参数,产出《密码设备通用规范(草案)》,验证于攀枝花铁矿、上海棉纺厂;

 

试点阶段(1966.10-12):在金融、军事、工业领域试点,收集 3000 + 份一线反馈,形成《标准适配性修正报告》,验证于青海原子城、山西票号;

 

评审阶段(1967.1):邀请中科院、总参、纺织工业部等 11 家单位评审,参考国际标准但不盲从,最终形成《中国密码标准(1.0 版)》,同步对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二)职责矩阵:让专长对接痛点

 

每个人的分工都指向具体痛点:

 

老赵:主责 "人机工程参数",重点解决 "手套操作精度算盘节奏适配 ",直接对接边防通信兵、银行账房先生的反馈;

 

小陈:统筹 "材料 - 算法" 关联,将蜂蜡分子结构转化为加密算法参数,同时负责与 iso 的术语对接;

 

老杨:把控 "传统工艺现代化",确保生漆、蜂蜡等传统材料的技术参数既符合现代检测标准,又保留工艺精髓;

 

行业代表:每月提交《一线痛点清单》,如李排长的《冬季手套操作误差报告》、王工的《矿尘粒径与滤网孔径关联表》。

 

五、历史现场的团队觉醒

 

(一)基层智慧的显性化过程

 

在茶岭矿的临时办公点,老吴的一个发现改变了齿轮标准:

 

他指着竹筒齿轮的天然竹节间距:"当年刻齿轮找竹节," 他的刻刀在竹筒上留下 17 齿痕迹,"竹节间距 0.98 毫米,和咱们现在的触感间隙一样。" 这个源自 1958 年的手工经验,最终成为《木质齿轮模数标准》的核心参数。

 

(二)国际视野的本土转化

 

小陈在给 iso 的回复中,巧妙转化中国智慧:

 

将 "触感校验法" 翻译为 "ergonoic tactile Calibration",附珍宝岛通信兵的手套磨损模型;

 

把 "烤蜡火候" 解释为 "material Activation by Atic-theral Couplg",配老杨师傅的七声松针爆响实验数据。

 

这种带着泥土味的国际表达,让 ieC 在 1967 年的标准修订中,首次增加 "地域适应性材料" 条款。

 

六、团队哲学:让标准成为活的契约

 

陈恒在团队成立致辞中说:"我们不是在组建标准制定小组,而是在编织一张技术与土地的契约。老赵的铜制探尺、老杨的生漆刷、张师傅的算盘,都是这张契约的笔尖。当我们把矿工的手感、账房的节奏、战士的手套写进标准,就是在告诉世界:中国的密码标准,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长在矿山、银行、边防土地上的安全大树。这棵树的根,是茶岭的蜂蜡、东北的桦木、景德镇的陶土;枝叶,是能抵御各行业风雨的技术规范。"

 

1966 年深秋,团队在茶岭矿举行临时誓师大会,老吴用矿灯在岩壁投影出齿轮图案,李排长的手套影子恰好落在模数刻度上。老赵掏出 1958 年的竹筒密钥转盘,与新制定的《木质齿轮触感标准》并列:"当年刻竹筒时," 他的声音在坑道回响,"想的是不让密电喂了狼;现在定标准,要让咱们的设备走到哪儿,都带着中国的安全印记。" 远处,矿车的轰鸣与电报机的滴答声交织,仿佛在为这个特殊的团队奏响大地的协奏 —— 那是实践与理论的和鸣,是传统与现代的共振,是中国密码标准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最初声响。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1966 年标准制定团队档案》(档案编号 td-66-52)、陈恒工作日记及各行业代表访谈记录整理。团队构成、分工细节、试点反馈等,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0-1960 年密码标准化团队实录》(档案编号 td-66-40)。场景描写、人物对话经过历史考据,真实还原 1960 年代密码标准制定团队的组建过程与协作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