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集:双重封锁下的方案(第2页)
技术封锁的压力在 12 月加剧。长春工厂的齿轮加工出现批量误差,我方人员不得不采用 “手工刻痕加密”:合格齿轮的齿根处刻 3 道浅痕(每道 0.05mm,对应矿洞的三级安全),次品则刻 2 道。小李发现,老工人王师傅加工 15 号齿轮时,总会多敲 3 下锤子(每下力度 50n),那是矿洞时期清点炸药的节奏,这个无意识的动作成了最好的活体密钥。“他们拿走了精密仪器,” 小李对着齿轮哈气,霜花在刻痕处凝结成白色线条,“拿不走咱手上的茧子,茧子刻出来的记号,机器认不出,自己人摸得着。”
粮食危机的考验同样严峻。河南某公社出现粮票伪造,老杨发现伪造票的纸张在紫外线下不发光(真票含狼毒草染料,1960 年从藏区调运),这个鉴别方法与长春用紫外线检测齿轮裂纹的技术异曲同工 —— 都是利用物质的天然特性防伪。他烧毁伪造票的火焰温度(800c),与小李在车间灼烧齿轮检测硬度的温度完全一致,灰烬的颜色也都是深灰色,仿佛两地的危机在火焰中完成了一次无声的对话。
两地的算盘在 12 月 25 日出现奇妙的同步。长春车间里,小李用算盘计算齿轮参数:5 档 x3 下 = 15,对应 15 号齿轮的加密标记(刻痕深度 0.15mm);同一时刻,河南粮站的老李算着粮票:5 市斤 x3 张 = 15,对应 15 人的领取密钥(粮票边缘刻 3 道痕)。算盘珠子碰撞的频率(每分钟 72 次),恰好是两地交流电的频率(50hz)的 1.44 倍 —— 这个细微的共振,只有同时听惯了车间机床声和粮站算盘声的人才能察觉,就像矿洞的滴水声与远处的炮声形成的隐秘节奏。
小主,
心理博弈在两地同时上演。长春的车间外,总有不明身份的人徘徊,试图通过观察工人的操作习惯破解密码,但他们不知道,王师傅多敲的 3 下锤子、小李测温时的停顿(每次 3 秒),都是矿洞时期形成的暗语;河南的粮站附近,黑市贩子用望远镜观察粮票的发放规律,却看不懂老杨发粮时总会摸一下领口的动作 —— 那是在确认藏在衣领里的当日温度参数,与长春的齿轮测温形成跨地域校验。
1961 年 1 月,双重封锁最严重时,两地完成了一次跨地域加密验证。长春将 “齿轮冷缩 0.12mm” 转化为电文:“15 号齿轮三刻痕”;河南收到后,按 “15 斤粮票三折痕” 解码,误差完全在允许范围内。陈恒在车间的黑板上画下这次验证的示意图,齿轮与粮票的符号重叠处,恰好是 1958 年矿洞的竹筒截面图 —— 从矿洞到工厂到粮站,密码的基因从未中断,只是换了不同的载体。
小李在长春的日记里写道:“今天发现,齿轮的齿距误差和粮票的重量误差,在算盘上都是用 5 档算珠计算,就像陈工和老杨隔着千里共用一副算盘。” 老杨在河南的账本上回应:“粮票的折痕数和齿轮的刻痕数,加起来都是 8,这不是巧合,是咱们中国人的密码,骨头连着筋。” 他不知道,小李写日记时用的铅笔,笔芯直径 2mm,与他折粮票的折痕宽度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