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土法与科学的共生(第2页)
雪山哨所的电台室里,藏语颤音加密与齿轮模数算法完成了一次跨系统融合。小张对着麦克风发出 15hz 的轻颤(对应步兵),声波被录入手摇计算机后,自动转化为模数 1.5mm 的齿轮参数(15÷10=1.5);3 秒的颤音时长则对应 3 档齿轮转速。“老喇嘛说颤音要像转经筒一样匀,” 他调整着计算机的摇柄转速(每分钟 60 转),“现在知道,匀就是频率稳定,和齿轮的转速稳定一个意思。”
这种融合让苏联专家陷入困惑。他们在分析截获的信号时,能识别出 15hz 的声波与 1.5mm 的模数,但无法理解 “为什么藏语颤音的频率除以 10,恰好是齿轮的模数”。某份报告里写道:“共军的技术体系存在非逻辑关联,蜂蜡与晶体管、重量与二进制的结合缺乏理论依据。” 这种困惑正中我方下怀 ——“土法” 与科学的结合点,恰恰是敌人的知识盲区。
1962 年夏的一次加密试验,集中展现了这种共生的威力。长春的蜂蜡继电器传递 “” 的二进制信号(对应 5.1、4.9、5.1、5.1、4.9 克粮票),河南粮站用这些重量差验证后,转化为藏语颤音指令(15hz 轻颤 5 次),雪山哨所接收后再转化为齿轮模数(1.5mm)。整个过程中,蜂蜡的晶核数、粮票的纤维数、颤音的频率数完全同步(都是 5),形成 “蜡 - 票 - 音 - 齿” 的四重认证。
最让敌人费解的是容错机制的融合。当蜂蜡继电器出现 0.05mm 的触点误差(土法容错),手摇计算机会自动调用二进制的校验位(科学容错);粮票重量差超出 0.1 克时,藏语颤音的时长会自动延长 0.5 秒(土法补偿),这种 “双重容错” 让苏联专家设计的单一校验系统相形见绌。“他们的机器要么全对,要么全错,” 陈恒在总结中写道,“咱们的系统像老农民种地,缺颗种子不要紧,旁边多结个穗就行。”
心理博弈的层面,这种共生体系让敌人的破译陷入 “方法论困境”。苏联专家坚持用纯科学理论解读,却解释不了蜂蜡晶核的加密作用;印军情报部门试图用民俗学分析,又看不懂重量差与二进制的转化。当他们终于破解某层密码时,发现下层是完全异质的技术 —— 就像剥开粮票看到纤维,看到纤维又发现藏着二进制,看到二进制却不懂对应着蜂蜡的晶核。
1962 年秋,长春生产的第一台 “蜂蜡 - 电子” 混合加密机下线,机身上的齿轮刻着粮票的纤维图案,继电器的蜂蜡里掺着藏区的狼毒草染料(紫外线照射显影)。这台机器的运算速度虽不及苏方设备,却能在 - 30c的低温和极端干燥环境下工作 —— 蜂蜡的密封性解决了电子元件的结霜问题,就像粮票的纤维结构适应了潮湿环境,藏语的颤音穿透了高原的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