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被遗忘的算盘声(第2页)
这种协同源自矿洞的技术传承。1958 年茶岭矿的竹筒刻码(每节 5 厘米)就是五进制原型,如今算盘的五档排列(对应经幡五色)与竹筒的五节结构形成跨时空呼应。小李在操作手册上标注:“算盘的上珠对应矿洞主巷道,下珠对应支巷道,和当年老周师傅的竹筒密码一个理。”
苏联专家的误解持续加深。他们在 1962 年 7 月的技术报告中写道:“共军保留算盘仅为文化象征,其五进制算法无法融入二进制加密体系。” 这份报告忽略了关键细节:小李团队用算盘的 “五档余数”(每档运算后的余数)作为计算机的校验位,某组齿轮参数(模数 5mm)经算盘运算后,余数 “3” 被转化为二进制校验位 “11”,使加密错误率下降 60%。
极端环境下的韧性更显珍贵。1962 年 12 月的暴风雪中,车间断电持续 48 小时,手摇计算机成了摆设。小李带领操作员用算盘完成 17 组战术密码运算:
步骤 1:将经幡颜色偏移量(0.1-0.5)转化为五进制数(1-5)
步骤 2:通过 “五转二” 口诀(“1=001,2=010,3=011,4=100,5=101”)转换为二进制
步骤 3:用算盘档位误差(±0.1)模拟经幡飘动的自然误差
这些在低温中完成的运算,精度达到计算机正常状态的 98%,算珠上凝结的冰霜(厚度 0.5 毫米)成了天然的运算记录。“安德烈说算盘算不了复杂密码,” 小李呵着白气搓手,“可他没见过矿洞的人用竹筒算爆破参数,没见过暴风雪里算珠比计算机可靠。”
心理博弈的层面,“明从暗守” 的策略贯穿始终。我方表面按苏联专家要求 “以计算机为主”,实则将算盘运算作为核心密钥:计算机输出的公开代码(如 “”)是经算盘加密后的 “显码”,而算珠的实际排列(如 “上 1 下 2”)才是 “隐码”。1962 年秋的一次加密中,计算机传递的 “00000” 被印军误判为 “无效信号”,我方却通过算盘的 “下珠全落”(对应 5)解读为 “紧急撤退”,这种 “明无暗有” 的战术,与抗联用空白电报传递情报的逻辑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