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491章 暗战中的集体记忆(第2页)

 扎西的藏袍袖口磨出了毛边,经纬线的断裂处露出白色棉芯。他正用藏语在纸上写着什么,笔尖划过的力度让纸背凸起 —— 那些字母的倾斜角度(30 度),与他随身携带的经幡残片(1960 年从雪山带回)的飘动角度完全一致。“阿妈说,” 他把纸凑近火炉取暖,藏语字母 “?” 的上半部分被火烤得微微发褐,“经幡磨破了边,才算见过真的风雪,密码记在磨破的地方才安全。”

 墙上的 “61 式” 齿轮图纸被煤烟熏得发黄,陈恒用铅笔在 “模数 3.2mm” 的旁边,重画了一个 5mm 的齿轮。两个齿轮的投影在墙上重叠,5mm 齿轮的齿顶圆弧(0.5mm)恰好覆盖 3.2mm 齿轮的尖角。“安德烈专家留下的图纸,” 他用指甲刮去图纸上的烟渍,露出下面淡淡的铅笔痕 —— 是 1960 年测绘的矿洞竹筒截面图(直径 5cm),“在矿洞待过的人都知道,圆的比尖的扛冻。”

 火炉里的煤块噼啪作响,露出的纹理(每平方厘米 5 条)与扎西写的藏语五元音字母形成相同的排列。陈恒突然发现,团队成员的位置暗含规律:老王坐的木凳腿上,刻着与矿洞竹筒相同的 5 道痕;小李的算盘摆在粮票堆旁,算珠的磨损程度(第 5 档最深)与五市斤粮票的使用频率一致;扎西的经幡残片压在藏语手稿上,布料的经纬线与字母的行距完全平行。

 “1958 年矿洞跨年,” 陈恒咬了一口冻硬的苞米饼,饼上的齿痕与齿轮图纸的齿形重合,“老周师傅把最后一块干粮分成 5 份,说‘分匀了,才能一起活下去’。” 现在,桌上的半块饼同样被分成 5 份,每份的重量差不超过 0.1 克 —— 这是小李用粮票称重法分的,与 “数字代粮” 的容错标准完全一致。

 午夜的钟声敲响时,风雪突然变大。老王下意识地用锉刀抵住窗棂,锉刀的角度(30 度)与他加工齿轮时的标准角度相同;小李把粮票塞进怀里贴近心口,体温(36.5c)刚好能抵消粮票的脆性(-20c以下易碎裂);扎西用经幡残片盖住藏语手稿,布料的防风系数(能抵御 10 米 / 秒风速)与哨所的经幡防护标准一致。这些无意识的动作,像一套默会的密码,在风雪声里完成了一次集体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