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494章 经幡与齿轮的密码(第2页)

 战士小张负责记录经幡数据,他的记录本上画着经幡摆动的波形图,与齿轮箱的振动频谱图完全吻合。“昨天阵风 12 米 / 秒,” 他用铅笔标注蓝幡的最大偏角(45 度),“对应齿轮的最大负载角,老王说这俩角度差不能超过 5 度,超过了就得停转检查 —— 和矿洞的绞车一个规矩。”

 印军的困惑从 6 月开始显现。无人机拍摄的经幡阵照片里,蓝幡在 7 天内更换了 3 次位置,每次移动距离(5 米)恰好是齿轮模数的 1000 倍(5mmx1000)。情报部门的分析报告里,某段注释写道:“共军每周二、四、六更换经幡,疑似宗教仪式周期,但无法解释移动距离的规律性。” 他们不知道,5 米的移动量对应着密钥更新的 5 个周期(每个周期 24 小时),与 “61 式” 算法的迭代频率完全同步。

 7 月的实战验证中,经幡密码首次发挥关键作用。当蓝幡因阵风频率升至 2hz(每 30 秒摆动 60 次),小张立即判定为 “紧急加密”,这个频率对应齿轮的 2 倍过载状态(10mm 模数短时负载)。他按规程转动转经筒 5 圈(对应 5mm 基准模数),经幡阵的排列随即调整为 “红 - 蓝 - 白”,传递出 “立即转移” 的指令 —— 整个过程用时 3 分钟,比电台加密节省一半时间,且未被印军监测到任何电子信号。

 老王在检修经幡固定绳时,发现了更精密的共振。牦牛绳的震颤频率(5hz)与齿轮箱的固有频率完全一致,这种共振让经幡在风力微弱时仍能保持稳定摆动(振幅不小于 10 厘米)。“就像矿洞的竹筒能传递远处的爆破声,” 他用手握住绳子感受震颤,“这绳子不只是固定经幡,是把齿轮的振动传到风里,风再把经幡的信号传回来。”

 印军情报部门的误判在 8 月达到顶峰。他们截获我方 “经幡更换频率异常” 的报告片段,调集民俗专家解读,结论是 “共军因战事紧张加强宗教活动”。某份内部分析写道:“蓝幡象征天空,白幡象征白云,其排列变化符合藏地传统祭祀逻辑,无军事价值。” 这份报告忽略了关键细节:经幡的布料边缘被特殊处理,每厘米有 7 个针孔(对应矿洞的 7 个安全出口),这些针孔的排列与齿轮的齿槽完全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