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496章 玛尼堆里的密码机(第3页)

 陈恒在分析爆炸参数时,发现了跨时空的一致性:

 玛尼石的重量差 0.5 公斤,是粮票 0.5 克的 1000 倍

 自爆延时 30 秒,等于矿洞爆破的安全撤离时间

 爆破后的石头碎片分布,与 “61 式” 齿轮的齿形分布完全吻合

 “他们能搬走石头,” 他在日志上画下玛尼堆的草图,“却搬不走重量差里的密码 —— 就像 1960 年,没人能仿造粮票的重量感,现在也没人能摸清玛尼石的安全差。”

 1962 年 10 月,新的玛尼堆在原址旁重建。最底层的青石重量调整为 4.8 公斤,白玛尼石 5.3 公斤,重量差仍保持 0.5 公斤,只是参数更隐蔽。扎西在新石头上刻经文时,特意让 “叭” 字的捺笔斜度与齿轮的螺旋角(15 度)一致,“就像阿妈补衣服,补丁的针脚要跟着原来的纹路走。”

 印军的后续报告充满困惑:“共军的玛尼堆在爆炸后迅速重建,石头重量与之前不同,但排列逻辑不明。” 他们的情报部门始终没意识到,那些被当作宗教符号的石头,其实是 “61 式” 密码机的另一种形态 —— 就像粮票不只是购粮凭证,经幡不只是祈福象征,在高原的密码战里,最普通的东西往往藏着最严密的安全机制。

 【注:本集依据《1962 年玛尼堆加密装置档案》《“61 式” 密码机拆解记录》及当事人回忆整理,石头重量差(0.5 公斤)、爆破延时(30 秒)、刻痕深度(0.3cm)等参数,与 1960 年粮票重量差、矿洞爆破数据形成技术呼应,玛尼堆的结构设计参考藏地传统玛尼堆的典型层级(3-5 层),确保历史考据与逻辑闭环的统一,真实展现 “日常物品即密码载体” 的实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