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04章 粮票密码的平民化(第2页)

校验方法:粮票边缘的毛边数量(每厘米3根)对应产量后两位数的个位数(3根即个位数为3)

王福根第一次接触这套系统时,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抚摸五斤粮票。“1960年饿肚子,”他把粮票按在图表上比对,长边刚好盖住“五百斤”字样,“那时候五斤粮票能换命,现在能换个明白价——这纸票子有灵性。”他很快学会了基础加密:把“水稻亩产五百斤”说成“五斤粮票折半角”,其中“折半”既指粮票可对折(验证粮票真伪的传统方法),又暗示“亩产”而非“总产”。

5月的麦收季,这套平民化密码首次派上用场。收购商老李给王福根的单据上写着“总产五百斤”,实际亩产应为五百斤(总产是三亩一千五百斤)。王福根到公社发电报时,按图表发送“五斤粮票折半角,三张三斤票”——“三张”对应三亩地,“三斤票”对应亩产基数三百斤,两者结合就是“三亩地亩产五百斤”。公社通讯员根据图表解码后,及时纠正了收购商的猫腻。

陈恒团队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农民对粮票的熟悉程度远超想象:

87%的老农能凭手感分辨粮票面额(误差不超过半斤)

76%的人记得1960年的粮票兑换比例(一斤粮票换二斤红薯)

这些记忆被直接转化为密码的校验机制(如“二斤换红薯”对应“x2”运算)无锡粮站的小李开发了更简单的“实物对照法”:把不同面额的粮票贴在竹制计算器上,转动粮票就能显示对应产量。农民卖粮时,只需把实际粮票与计算器上的样本比对,就能知道收购价是否合理。这个设计源自1960年的“粮票比对法”——当时农民用粮票样本核对发放数量,防止克扣。

1982年夏收的一次纠纷中,这套系统显现威力。收购商声称王福根的早稻亩产只有四百斤,王福根拿出五斤粮票和计算器:粮票长边10厘米,计算器上10厘米刻度对应“五百斤”;粮票边缘有3根毛边,对应产量后两位“03”(实际亩产503斤)。公社技术员用测亩仪测量后,确认实际亩产502斤,与加密信息误差仅1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