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05章 粮票本里的市场规律(第2页)

波动周期:每年二、四季度为高峰(对应夏、秋粮上市)

模型的核心对应关系逐渐清晰:粮票流通量每增加10%,预示下季度粮食供需指数上升5%(流通量增速是供需指数的2倍)。这个比例源自1955年的验证:当年二季度流通量增20%,三季度供需指数上升10%,完全吻合2:1的关系。“1955年的记账员不会想到,”小张比对数据时发现,1955年某省粮票流通量的异常波动(+25%),与该省当年实际粮食产量增幅(+12.5%)仍保持2:1,“他们记的每一笔账,都是给未来的市场留的路标。”

1983年10月,模型首次进行预测演算。输入1983年三季度粮票流通量(8.6亿斤,同比增15%)后,系统输出1984年二季度粮食供需指数预测值:+7.5%(15%÷2),对应产量可能增长10%以上。陈恒在报告中特别标注:“1955年曾出现过相同增幅,随后次年夏粮丰收导致价格回落3%,需提前调控。”

国家粮食局采纳了这个预警。1983年12月,他们根据模型建议调整收购计划:

增加储备库容量(按预测产量的120%准备)

提前与加工企业签订保价收购协议

调整省际调拨比例(向往年流通量增速快的区域倾斜)1984年夏粮收割后,实际产量比1983年增长11.2%,与模型预测的10%误差仅1.2%。更关键的是,由于提前准备,全国粮食价格仅波动2.3%,远低于1955年类似丰收时的5.7%波动幅度。某粮站的老会计发现,1984年的价格曲线与1955年的粮票流通曲线形状相似,只是波动幅度被明显压平,“就像给市场装了减震器,老数据真能防颠簸。”

陈恒团队在复盘时,找到模型精准的深层原因:

粮票流通量反映真实需求(1955年每人每月定量24斤,流通量直接关联人口与消费量)

季度波动规律与农作物生长周期完全同步(二季度夏粮、四季度秋粮)

区域流通差异对应产区分布(1955年华北流通量占比35%,1984年华北产量占比34%)

1984年9月的总结报告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