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08章 粮票纤维的技术迭代(第2页)

系统上线后的首次压力测试中,历史逻辑显现价值。当模拟用户量超过设计值15%时,系统自动启动“超载保护”,将脉冲波动允许值临时扩大至±750(对应1960年饥荒时的15%重量浮动特例)。“1960年粮站超发粮票时,”陈恒记录测试数据,“老周师傅就是这么干的,先保供应再调误差——电子系统得学这套生存智慧。”

1985年11月7日,电子粮票系统遭遇首次网络攻击。监控屏幕显示异常脉冲突然涌入,某时段的脉冲值偏离基准达1200(远超±500的安全线),系统警报灯瞬间变红。小李盯着屏幕上紊乱的代码流,手指悬在紧急停机按钮上,却发现系统已自动切换至“红色模式”——屏幕左上角弹出1960年的粮票分拣流程图,异常脉冲正被逐一过滤。

“是‘饥荒容错’模式启动了!”陈恒的声音带着激动。这套模式完全复刻1960年的应急逻辑:当粮票重量异常时,先按标准值的90%应急分配,待稳定后再校准。电子系统将异常脉冲转化为“虚拟重量”,用相同逻辑处理——先按4500脉冲(5000x90%)执行交易,同时标记异常数据,就像当年老杨在账本上画“△”标记可疑粮票。

攻击持续了47分钟,黑客试图通过伪造脉冲序列篡改粮票数据。但系统的“纤维校验”环节让攻击失效:每组脉冲必须包含18位基础代码(对应18根纤维),且波动符合麦秆纤维的自然弹性规律(1960年测量的纤维拉伸率±10%)。某段伪造代码因缺少纤维特征的“弹性系数”参数,被系统判定为“非自然数据”,直接拦截。

老杨在监控室看着屏幕,突然指着一组闪烁的数据:“这组脉冲波动0.3秒一次,和1960年粮票机的卡顿频率一样!”他说的是当年手摇粮票机的机械误差,这个频率后来被录入电子系统,成为识别机械与人为异常的关键参数。果然,这组数据被系统标记为“疑似人工伪造”,触发了双重校验。

1985年11月8日凌晨,攻击彻底终止。系统日志显示:异常脉冲总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