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茶岭矿的模数课堂(第2页)
“摸这里。” 陈恒把残片递给他,“1959 年 11 月,就是这 0.98 的齿厚没达标,粮库提升机齿轮断了,300 斤粮食卡在半空,底下等着的工人三天没领到口粮。” 残片的毛刺刮过小王的指尖,这个触感让他想起父亲描述的 1959 年饥荒,突然明白墙上的数字不是抽象的参数,是和饭碗相关的生存刻度。
每周三的模数课堂成了车间雷打不动的规矩。陈恒的教学方法带着鲜明的实践烙印:先用算盘演示 1959 年的计算过程(齿厚 = 扭矩 ÷ 材料强度 x 安全系数),再让学徒用游标卡尺测量报废齿轮,最后在矿洞轨道上验证 —— 轨道间距 900 恰好是 0.98 的 918 倍,这个倍数源自 1959 年长春到茶岭矿的距离(918 公里),是陈恒特意设计的记忆法。
1963 年 5 月的一次教学中,陈恒展开 1959 年的计算手稿。第 23 页用铅笔写的 “安全系数 1.2=1958 年事故率 12%+0.08 冗余”,墨迹已有些模糊,但旁边的算盘珠印记(每颗算珠直径 12)仍清晰可辨。“当时没计算器,” 他拨动带来的旧算盘,算珠碰撞声与车床节奏同步,“每算一遍就用算盘珠子在纸上压个印,27 天压了 144 个印,才确定 0.98 这个数。”
学徒们的心理转变在实操中显现。某次加工新齿轮时,小李把齿厚车到 0.95 就想停机,小王突然喊住他:“还差 0.03!1959 年就是差这么点断的!” 这个细节让陈恒在教学日志里写道:“数字只有和记忆结合,才会变成敬畏 —— 他们开始怕这 0.03,就像我们当年怕断粮。”
车间墙上的模数图逐渐被批注填满。“0.98=3 粒小米的直径”(学徒小张的农家经验),“齿距 3.14 = 矿灯玻璃的厚度”(矿工老李的观察),这些来自生活的注解让技术参数有了温度。陈恒特别保留了 1959 年粮票的样本,粮票的厚度(0.1)与齿轮齿厚(0.98)形成 1:9.8 的比例,这个关联让学徒们记住:“9.8 张粮票的厚度,就是齿轮不能少的安全。”
1963 年夏,茶岭矿遭遇暴雨,矿洞渗水导致提升机齿轮负荷骤增。紧急检修时,小王用卡尺测得主齿轮齿厚 0.97,仅比标准值少 0.01,但他坚持更换齿轮:“陈师傅说过,0.98 里藏着 1959 年的饿肚子记忆,少一丝都不行。” 更换后的数据显示,旧齿轮的疲劳裂纹已达 0.05,再晚一步就可能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