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25章 老陈的最后一次调试(第2页)

 车间里的调试从听力开始。陈恒拒绝先看图纸,让小李启动机器。齿轮运转声中,他闭着眼数到 “七” 时抬手示意停机:“第三组,每七圈卡顿一次,是木纹收缩挤住了轴。” 这个判断让小李震惊 —— 技术报告显示的卡顿周期正是 7.2 圈,误差仅 0.2 圈。陈恒被扶到机器旁,枯瘦的手指抚过齿轮侧面的木纹贴片(寒带机器特有的防冻设计):“东北的木头冬天会缩 0.3 毫米,你按常温算模数,冬天就成了死扣。”

 调试过程的核心是 “找缝”。陈恒让小李拿来 1963 年的量规,自己则从棉袄内袋掏出老花镜,镜链还是 1961 年的铜链(每节 0.98 毫米)。他量出齿轮轴直径实际为 9.97mm,比设计值小 0.03mm:“1959 年长春冬天,我们算过 10mm 轴在 - 30c会缩 0.03mm,所以模数要按 9.97 算,留 0.03mm 的缝给木头喘气。” 小李的记录本上,这段口述被画了三个重点符号,后来他在论文中写道:“这 0.03mm 不是误差,是陈师傅给机器留的过冬棉絮。”

 陈恒的心理博弈体现在对年轻工程师的引导上。小李认为现代机器用合金替代木材,没必要留缝:“现在是不锈钢轴,不会缩。” 陈恒没反驳,让他拿来两杯冷水,把量规分别放进 - 5c和 - 35c的水中,五分钟后取出测量 —— 前者 0.98mm,后者 0.97mm:“金属也会缩,只是你没算进去。” 这个实验让小李沉默,他突然想起陈恒 1963 年的笔记:“所有物质都有脾气,密码机得懂它们的方言。”

 调试的关键操作在午后进行。陈恒指导小李调整齿轮间距,从设计值 1.00mm 调至 0.98mm:“多的 0.02mm 给低温收缩,少的 0.02mm 让齿轮转得活。” 他用手指捏住齿轮轻轻转动,感受阻力变化,这个动作与 1963 年调试 “61 式” 时的照片完全相同,只是当年的黑发到如今只剩银发。当机器在模拟 - 40c环境下连续运转两小时无卡顿,小李发现陈恒的指关节已冻得发红,却仍贴在齿轮罩上:“听,现在有呼吸声了。”

 陈恒的教学融入调试细节。他让小李摸齿轮侧面的木纹贴片:“这纹路方向要顺着转动方向,就像 1961 年藏靴的针脚要顺脚型。” 他掏出 1963 年的工作手册,第 52 页用铅笔描的木纹方向图,与新机器的贴片纹路形成镜像:“反了就会较劲,机器和人一样,顺毛摸才听话。” 这些话被小李录在手机里,后来成为密码机维护的 “金句指南”。

 矿场的午餐在车间角落吃。陈恒没动荤菜,只就着咸菜喝玉米粥,他给小李讲 1959 年的冬天:“在长春车间算模数,算盘珠子冻得拨不动,我们把算盘揣怀里焐热了算,0.98mm 是冻出来的数,不是画出来的。” 小李注意到,陈恒喝粥的瓷碗边缘有个缺口(深度 0.98mm),与他量规的精度惊人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