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41章 年 1 月:马兰初雪(第2页)

 地窝子的木门被推开时,油灯火苗在穿堂风中断续摇晃。陈恒将密码本摊在弹药箱改装的桌上,冻僵的手指捏着 hB 铅笔悬停片刻,先在废纸上测试笔尖硬度 —— 铅笔划过的痕迹宽度(0.3 毫米)与他 1961 年记录的粮票纤维密度参数完全吻合。第 19 处 “风速补偿系数” 仅存半个竖钩,他参照左侧 “7” 字的倾斜角度(37 度)补全,补写数字与原笔记的偏差控制在 0.3 毫米内。煤油灯芯的灯花每 9 分钟爆燃一次,他用直尺测量灯芯残留长度,连续三次读数均显示 “每小时燃烧 0.9 厘米”,这个数据立刻被标注在笔记本边缘:“时间戳基准:0.9cm/h=1 加密时基单位”。

 【特写:铅笔在冻硬的纸页上划过,留下深浅交替的轨迹。补全第 37 处公式时,铅笔芯突然断裂,断面倾斜角度经量角器测量为 37 度,与铁塔夹角丝毫不差。陈恒用火柴梗刮除笔尖碎木屑,火柴燃烧的 3 秒时长被他用秒表记录:“紧急指令延时参数:3 秒容错窗口”,火柴梗残留长度(1.9 厘米)与地窝子高度(1.9 米)形成 1:1000 比例。】

 深夜的地窝子温度降至 - 19c,密码本牛皮封面因温差收缩,冻裂纹路较傍晚拓宽 0.1 毫米。陈恒将灌满热水的军用水壶垫在本子下方,利用 50c热力让纸张纤维舒展,补写的 “天线增益计算公式” 墨迹在热力作用下晕开,形成的边缘轮廓与他 1961 年在西藏记录的梵文 “?” 元音符号完全重合。凌晨 3 点油灯耗尽煤油,最后时刻的灯芯残留长度经测量为 0.9 厘米,与日间确定的时间戳参数精确对应。黑暗中他摸出算盘复核公式,算珠碰撞声(每秒 2 次)与摩尔斯电码节奏同步,19 次碰撞恰好对应通信铁塔的 19 米高度。

 【画面:黎明前的微光穿透地窝子透气孔,在积雪上投射出直径 19 厘米的光斑。陈恒的笔记本摊开在光斑中央,冻裂纹路里的积雪融化成水,形成的网格坐标与他补写的公式坐标系完全重叠。远处铁塔的影子随晨光逐渐缩短,当影子长度等于塔高(19 米)时,他在扉页标注:“1 月 18 日 6 时 37 分,密钥基准线校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