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43章 年3月:风速密码(第2页)

 正午时分风速稳定在 3.7 米 / 秒,密码机的错误率突然跳至 28%。陈恒盯着屏幕上的信号波纹,发现波形振幅与风速计指针摆动幅度形成 1:1 映射,他让报务员发送固定电文 “铁塔正常”,连续 19 次传输中 17 次出现错码,错码位置集中在电文第 3-7 个字符 —— 与风速计指针的摆动区间完全对应。“这是临界值。” 他在笔记本上画下第一道红线,标注 “3.7m/s = 最大衰减点”。

 风沙渐大时,陈恒的手指在算盘上快速拨动。他将风速分为 5 个区间(<2m/s、2-3.7m/s、3.7m/s、3.7-5m/s、>5m/s),对应不同的补偿系数:3.7m/s 区间需额外增加 3 位校验码。报务员小张的记录手冻得发紫,铅笔在纸上划出的线条歪扭,陈恒接过笔时发现,笔尖磨损的角度(37 度)与风速计指针倾斜角度完全一致。

 【特写:算盘的 “3”“7” 档位算珠被磨得发亮,陈恒计算补偿值时,算珠碰撞声(每秒 2 次)与风速计的滴答声形成节奏共鸣。当错误率降至 8% 时,他在测试表上画的补偿曲线突然转折,转折点的横坐标恰好是 3.7 米 / 秒。】

 第三天清晨风速降至 1.2 米 / 秒,测试进入收尾阶段。陈恒将三天的 37 组数据汇总,发现错误率随风速变化呈正弦曲线分布,3.7 米 / 秒正好处于波峰位置。他据此设计的 “风速补偿密码表” 中,每个风速区间对应特定的校验码长度,3.7m/s 区间被特别标注 “加密等级提升至 3 级”。当小李用新密码表传输测试电文时,错误率稳定在 7.8%,首次低于 8% 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