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45章 年5月:笔画密钥(第2页)

 【特写:算盘珠子碰撞的瞬间,木框震动产生的波纹在桌面上扩散,经过 “马” 字第 10 画的墨迹时振幅突然减弱。陈恒用直尺测量笔尖在纸上的压力痕迹,繁体笔画的平均深度(0.1 毫米)与信封纸张厚度完全一致,确保加密标记不会透纸泄密。】

 午后的加密校验中,陈恒将 “马兰” 二字拆解为 6 种基础结构:横、竖、撇、捺、折、钩,每种结构对应不同的加密算法。“横画对应移位加密,竖画对应替代加密……” 他边说边在草稿纸上演示,当 6 种结构的加密结果叠加时,恰好生成 信箱的完整编码 “28-25-6”。通信员发现,每种结构的使用频率与算盘不同档位的磨损程度吻合 —— 横画出现 9 次,对应左三档最磨损的算珠。

 首批气象数据封装时,陈恒逐一审阅信封角落的 “△” 符号。他用游标卡尺测量符号的边长(0.9 厘米),确保与算盘右三档的宽度(0.9 厘米)完全一致,又让通信员从 3 米外观察,确认符号在自然光下不会过于醒目。“这是紧急校验信号,” 他在手册上标注,“若接收方发现符号位置偏离下珠投影,立即停止解密。” 封装完成的 19 个信封堆叠起来,高度(19 厘米)与通信铁塔的底座直径形成 1:100 的比例。

 【画面:夕阳下的通信站,陈恒用算盘复核加密结果,算珠碰撞声与远处的风沙声形成奇特的韵律。当最后一粒算珠归位,他在传输日志上签下名字,笔尖停顿的位置恰好落在 “△” 符号的正下方,形成跨越纸面的加密闭环。】

 夜幕降临时, 信箱的首批加密信件通过军邮车发出。陈恒站在通信铁塔下,看着车灯消失在戈壁尽头,手里的加密手册上,“马兰” 二字的笔画旁已密密麻麻标注着参数:繁体 28 画对应信箱前缀,简体 25 笔对应传输频率(25 千赫),6 种结构对应每日密钥更新次数。他突然意识到,这些数字的总和(28+25+6=59)与当天的日期(5 月 9 日)形成隐秘呼应,这个发现被立刻补充进备注栏:“日期校验公式:笔画总和 = 月 + 日 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