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58章 年6月:雷电密匙(第2页)

 暴雨中,陈恒仰头观察铁塔接闪情况,闪电击中避雷针的瞬间,他用秒表记录光到声的间隔(7 秒),推算雷击点距离基地约 2.3 公里。“每台损坏设备的接闪电流都要测,” 他对赶来的战士们喊道,雨水顺着安全帽边缘滴落,在笔记本上晕开的墨迹恰好圈住 “3.7 安培 / 微秒” 的测量值。当晚的抢修会上,他指着设备残骸:“雷电电流的随机性是天然密钥源,我们要让破坏者变成保护者。”

 【特写:陈恒用万用表测量设备残留电流,指针摆动的幅度(3.7 格)与雷击电流强度数值完全对应。他在钢板上画避雷针结构图,针尖角度(37 度)与 1962 年铁塔夹角保持一致,旁注 “接闪角度 = 密钥生成角度”。】

 雷电过后的第三天,陈恒带领团队在铁塔顶部安装 “雷电密码器”。设备核心是两块半圆形电极,间距(3.7 厘米)严格按首次雷击的电流峰值设置,当雷电通过时,电流强度会自动转化为二进制代码。首次测试时,一道闪电击中避雷针,密码器瞬间生成 37 组密钥,其中第 19 组恰好与核材料运输的加密指令匹配。“每次雷击都是独一无二的密钥库,” 他在测试报告中写道,“3.7 安培 / 微秒以下的电流用于日常加密,超过则触发紧急密钥更新。”

 修复后的通信设备进行抗雷击测试,当模拟雷电流升至 47 千安时,设备仍能正常工作,远超原设计的 15 千安标准。陈恒发现 47 千安恰好是 3.7 安培 / 微秒的 倍,这个倍数与密码本的 37 处补全公式形成数值关联。战士们在设备外壳标注 “47kA” 时,他特意要求用红色漆料,漆层厚度(0.3 毫米)与 1962 年铅笔补写公式的笔迹厚度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