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59章 年7月:水流密道(第2页)

 【特写:陈恒在沙盘上模拟水冷系统,用树枝画出水流路径,1.2 厘米宽的沙沟与流量计的 1.2 升刻度线完全对齐。他将温度计插入溪水中,28c的读数被红铅笔圈住,旁注 “28 = 信箱首码 = 安全水温”,笔尖压力在纸上留下 0.3 毫米深的痕迹,与 1962 年铅笔补写公式的厚度一致。】

 水冷系统的搭建用了 7 天。陈恒指挥战士们用镀锌钢管搭建循环管道,管道直径(1.2 厘米)严格按水流速度设计,每台设备的冷却管路长 2.8 米,对应 信箱的编码长度。首次测试时,流量计指针稳定在 1.2 升 / 分钟,30 分钟后设备温度降至 28c,屏幕上的加密成功率从 63% 跃升至 97%。“水温每升高 1c,迭代速度就降低 0.05 次 / 分钟,” 他在测试报告中记录,用红笔标注出临界值,“超过 37c必须启动备用冷却泵 —— 这个温度与铁塔初始夹角一致,是天然的安全预警线。”

 高温最严重的 7 月 19 日,沙漠地表温度达 67c。陈恒守在水冷系统旁,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10 时的流量 1.2 升 / 分钟→加密成功率 97%,14 时的水温升至 32c→迭代速度降至 1.0 次 / 分钟,16 时启动备用泵后→温度回落到 28c→成功率恢复至 99%。当最后一组数据记录完成,他发现全天的水温波动曲线(28-32-28c)与 信箱的 “28-25-6” 编码结构形成镜像对称。战士们更换过滤棉时,他注意到棉絮的纤维密度(12 根 / 平方厘米)与钢管直径(1.2 厘米)形成 1:10 比例,立刻补充为 “过滤精度标准”。

 【画面:夕阳下的水冷循环池,水面倒映着通信铁塔的影子,塔尖与水面的夹角 37 度,与 1962 年的初始角度完全重合。陈恒将当天的水温记录(28c)与信箱编码表并排放置,两者边缘的折线纹路经比对重合度达 91%,笔记本上 “水流 = 密钥流” 的批注旁,画着简易的水循环加密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