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61章 年9月:沙粒密符(第2页)

 【特写:陈恒用放大镜观察沙粒,石英砂的棱角(37 度)与铁塔角钢的折角完全一致。他在教材上画沙堆剖面图,线条的倾斜角度(37 度)与铅笔标注的 “齿轮啮合角” 数值相同,笔尖在纸页上留下的划痕深度(0.1 毫米)与沙粒直径吻合。】

 沙粒加密法的设计用了 7 天。陈恒反复测试不同数量沙粒的辨识度:28 粒易被风吹散,47 粒堆形过大易暴露,37 粒时既稳定又便于快速计数。“每堆 37 粒代表‘紧急’,28 粒代表‘安全’,” 他在教材上规定,沙堆排列成直线代表数字,三角形代表字母,这个规则与 信箱的编码逻辑形成呼应。绘制插图时,他让绘图员放大沙堆剖面,确保沙粒间的间隙与密码机齿轮的 0.3 毫米齿距完全一致,“这样报务员看到插图就能联想到设备结构,加深记忆”。

 教材定稿前的审查会上,陈恒现场演示沙粒传信。他在沙盘上堆出三堆沙(37 粒、28 粒、19 粒),用红柳枝划出三角形轮廓,参谋立刻破译出 “紧急 - 安全 - 测试” 的指令。当风吹散边缘的沙粒,剩余的 37 粒核心沙堆依然保持完整,这个现象被他补充进教材:“风力≤3 级时,沙堆保留率≥90%”。翻到最后一页的插图说明,标注的 “沙粒直径 0.3-0.5 毫米” 与 1962 年密码本纸张的纤维直径完全吻合。

 【画面:夕阳下的培训现场,报务员们用沙粒传递加密指令,37 粒沙堆成的信号在沙丘间依次传递,每个沙堆的阴影角度都保持 37 度。陈恒的教材放在石头上,风吹起的沙粒落在 “沙堆剖面图” 旁,恰好填补了绘图时预留的空白,形成自然与人工的加密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