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62章 年10月:烟雾密码(第2页)

 清晨 6 时,首批骆驼粪便被收集到通信站旁的空地。陈恒用天平称量粪便块,每块标准重量(37 克)的粪便燃烧时间恰好为 1 分钟,烟雾浓度在 1.2 克 / 立方米时最易识别。“‘点’信号烧半块,‘划’信号烧整块,” 他边演示边讲解,用树枝在沙地上画信号对照表:“间隔 3 秒是字母分隔,间隔 7 秒是单词分隔 —— 和电码规则完全一致,只是载体换成了烟雾。” 报务员小李在练习时,首次点燃的烟雾被狂风吹散,陈恒立刻调整燃烧位置,将发生器移至背风的铁塔底座后,烟雾柱的稳定性提升至 87%。

 【特写:陈恒用风速计测量烟雾扩散速度,1.2 克 / 立方米的烟雾在 19 米 / 秒风速下,横向扩散距离(0.9 米)恰好是 “划” 信号长度的 3 倍。他在粪便块上用红漆做标记,每块的切割线(深度 0.3 厘米)与 1963 年 4 月的钢板拼接误差标准完全相同,切割后的半块粪便重量(18.5 克)与 信箱的 “25” 形成数值关联。】

 沙尘暴最猛烈的 22 日正午,陈恒组织首次实战通信。目标是 1.2 公里外的中继站,报务员小王按指令点燃半块粪便,1.2 克 / 立方米的烟雾在沙尘中维持了 0.3 秒,中继站的回应信号(整块粪便燃烧的 2.4 克 / 立方米烟雾)在 3 分钟后出现。“每传递一组密码需要消耗 19 块粪便,” 陈恒记录数据时发现,烟雾浓度与信号识别率呈正相关:1.2 克 / 立方米时识别率 76%,1.8 克 / 立方米时升至 89%,这个最高值后来被确定为标准浓度参数。当 “紧急通信恢复” 的信号传递成功,他让战士们在沙地上画信号轨迹,图形与 1962 年 5 月的 “△” 符号重叠度达 91%。

 72 小时通信中断的最后 6 小时,陈恒开始整理烟雾信号参数。他发现骆驼粪便燃烧的烟雾在 1.2 克 / 立方米时,产生的颗粒物直径(0.3 微米)与核爆尘埃的最小直径一致,这解释了为何两者频谱重合度高达 89%。“把烟雾信号的频谱图附在手册里,” 他对记录员说,指尖划过 “核爆电磁脉冲” 字样时,指甲在纸上留下的划痕(长度 1.2 厘米)与烟雾浓度计的刻度单位对应。恢复供电后,他将烟雾信号的成功率(89%)与 1963 年 6 月的雷电密钥生成率(87%)对比,在页边标注 “自然加密媒介的稳定性偏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