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年12月:生存加密学(第2页)
上午9时,总结会开始。陈恒站在黑板前,用教鞭指向加密成功率曲线:“1月沙尘暴导致的3次失败,让我们学会用烟雾通信;7月高温造成的2次中断,催生了水冷循环系统;11月低温下的4次故障,推动了羊油保温技术……”他每说一项,就在黑板上画一个简易图标,12个图标连成的轨迹与通信铁塔的轮廓重合。当讲到全年最高成功率99.7%出现在12月时,他停顿了一下:“这个数据来自19日的测试,那天的气温-19c,湿度12%,与1月的极端环境形成完整对比。”
“特写:陈恒的钢笔在报告上书写“生存加密学”定义,笔尖压力在37克力时,墨迹边缘出现细微飞白,与密钥钢板刻痕的毛边形态完全一致。报告中“极端环境检验”字样下方,用红笔标注着12项关键参数(温度-37c至57c、风速0至19米/秒等),每项参数后都附有对应的加密技术方案,如“19米/秒风速→烟雾浓度1.2克/立方米”。”
午后讨论环节,陈恒翻开笔记本第73页,展示“加密参数生存阈值表”:“所有参数必须通过三重检验——极端温度下的稳定性、强干扰中的抗破译性、自然媒介里的可传输性。”他举例说明1963年6月的雷电密钥,3.7安培/微秒的电流参数不仅要能生成密钥,还要在47千安的雷击下保持设备安全,两者的安全余量(12.7倍)与12月的成功率98.7%形成数值关联。坐在后排的战士发现,他笔记本上的参数表网格间距(0.98厘米)与1963年11月的羊油保温层厚度完全一致。
报告定稿时已是深夜,陈恒在末尾签名处停留片刻。他调整握笔力度,笔尖在纸上缓慢移动,测量仪显示签名时的平均压力37克力,这个数值是反复测试得出的——既能保证墨迹清晰,又不会透纸泄密,与密钥钢板刻痕的深度标准(0.1毫米)形成力与形的对应。当最后一笔落下,他发现签名的长度(3.7厘米)与1963年6月的避雷针高度参数(37米)呈1:1000比例。整理报告时,他在页边画了个小小的“△”符号,顶角正对签名的最后一笔,与1962年5月的信封符号形成跨越19个月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