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年3月:笔画密符
卷首语
“画面:1964年3月的马兰基地通信站,陈恒的练习本在台灯下摊开,“测试”二字的笔画用红笔标注数字,横画末端的量角器显示37度,与加密算法对照表的基准角度完全重合。特写13位二进制代码在纸上的排列,第7位“1”的位置与“试”字斜钩的中点对应。数据流动画显示:13画→13位二进制(),37度基准角度±2度误差→算法切换阈值,两者的乘积(13x37=481)与1963年12月的签名压力37克力形成13:1的技术映射,误差范围±2度与1962年钢筋拼接误差±0.3毫米形成6.7:1的精度提升比。字幕浮现:当汉字笔画成为密码的基本单位,每一笔倾斜都在书写加密的语言法则——1964年的笔画拆解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是中国密码人用汉字结构构建的字符加密体系。”
“镜头:晨光中的练习本,“测试”二字的笔画被分解为13段红线段,每段旁标注角度(35°、37°、39°),量角器的刻度线与笔画边缘完全贴合。陈恒的铅笔在“试”字斜钩处停顿,指尖捏着的量角器显示37.5度,铅笔尖在纸页上留下的压痕(深度0.05毫米)与二进制代码的打印深度一致。远处战士们的练习本整齐排列,每页右下角的误差记录均标注“±1.8度”,与标准值±2度吻合。”
1964年3月7日清晨,陈恒在整理加密指令时发现,常用作战术语的汉字笔画数呈现规律分布。他随手在练习本上写下“测试”二字,用铅笔逐笔计数:“测”字9画,“试”字4画,合计13画。当他在13画下方写下对应的二进制代码“”,突然注意到第3位和第7位的“1”恰好对应“测”字的竖钩和“试”字的斜钩——这两个笔画的倾斜角度用肉眼观察接近37度。
“拿量角器来,”他对身旁记录数据的战士说。当量角器的基线对齐“试”字斜钩,指针稳定在37度时,陈恒在笔记本上画下首个对应关系:“37度→替代加密算法”。接着测量“测”字的撇画,角度35度,被标注为“移位加密算法”;“试”字的横画角度39度,对应“置换加密算法”。“误差控制在±2度内,超过这个范围算法就会失效,”他在页边标注,指尖划过“35-37-39”的数值序列,这个等差数列与1963年烟雾浓度的1.2-2.4-3.6克/立方米形成技术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