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70章 年6月:声波密障(第2页)

当天下午,陈恒带领战士们收集沙漠风声样本。他们在红柳丛、沙丘背风处等5个地点架设麦克风,录音设备的采样频率调至37khz,确保能完整捕捉3.7次/秒的基础波动。首次录音持续19小时,获取的风声样本中,稳定波动时段占比92%,其中午夜12点的风声(3.7次/秒)波形最规则,被选定为“基准伪装噪声”。“把这个波形录入密码机,”他对技术员说,指尖在录音带标签上写下“3.7hz-基准”,字迹倾斜角度37度,与1964年3月的笔画加密基准角度一致。

“特写:陈恒将通信信号与风声波形叠加,示波器上的合成波形与纯噪声波形几乎重合,仅在3.7次/秒的波动峰值处有0.2伏特的差异。他用游标卡尺测量波形图上的波动间距(1.2厘米),与1963年7月的水流速度参数1.2升/分钟形成1:1比例,这个细节被记为“自然参数复用标准”。”

伪装加密的测试在6月12日进行。陈恒让报务员发送加密指令,同时混入3.7次/秒的风声录音,监听端的战士报告:“完全听不出有效信号”。用频谱分析仪检测发现,伪装信号的隐蔽度达97%,当风声强度提升1.2倍后,隐蔽度升至98%。“每天不同时段的风声频率有偏差,”他在测试日志中记录,“需按3小时一次的频率更新伪装噪声,更新时间定在凌晨3点,与5月的密钥更新时间同步”。6月15日的实战模拟中,17组加密指令经伪装传输后,窃听模拟设备的破译成功率从之前的47%降至2%,恰好达成98%的伪装效果。

风险评估报告定稿时,陈恒在波形对比图旁画了简易声波发生器示意图,麦克风位置标注“距地面1.2米”,与1963年10月的烟雾发生器高度一致。报告末尾的“注意事项”中特别注明:“当风速超过19米/秒时,需启用备用噪声(骆驼粪便燃烧声),其波动频率需校准至3.7次/秒±0.2”。技术员发现,报告中所有数据的小数点后保留位数均为1位,与1964年5月倒计时进度的精度标准完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