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71章 年7月:笔画优先级(第2页)

上午9时,压力测试进入关键时刻。当并发量达到峰值(每秒19条指令),密码机开始丢包,最后丢失的指令“紧急停机”恰好是11画。陈恒让报务员统计所有紧急指令的笔画数,结果显示“急”“测”“启”等核心指令平均9.2画,远超设备高效传输的负荷。“把常用指令的笔画控制在7画以内,”他在黑板上画优先级金字塔,底层是10画以上的普通指令,顶层7画以内的紧急指令用红粉笔标注,“优先级按笔画数递减,7画以内直接进入高速通道。”战士们发现,金字塔的倾斜角度(37度)与1964年3月的笔画基准角度完全相同。

【特写:陈恒用圆规测量笔画优先级表的网格间距(0.98厘米),与1963年11月的羊油保温层厚度一致。他将“试”字拆解为8画,用直尺测量笔画倾斜角度(37度),误差控制在±2度内,笔尖在“8画”旁打叉,标注“需简化为7画等效编码”,叉号的角度(37度)与笔画角度形成技术呼应。】

指令简化工作持续了19小时。陈恒带领报务员将“测试”拆解为“测”(9画)→用“检”(7画)替代,“启动”(11画)→用“开”(4画)替代,所有核心指令的等效编码笔画数均控制在7画以内。重新测试时,当并发量再次达到每秒19条,7画以内指令的传输延迟降至0.3秒,比优化前缩短6倍。“每减少1画,传输效率提升12%,”陈恒在测试报告中记录,表格里的“6.3画\/字”被红笔圈出,这个数值与核爆当量计算的对数结果(6.2)几乎重合,他在页边标注“文字与能量的隐秘对应”,字迹的倾斜角度37度与笔画基准一致。

7月28日的终极压力测试中,系统连续127小时高负荷运行。陈恒每小时抽查指令传输情况:10时的“检测”(7画)传输成功率100%,14时的“调整”(11画→简化为“调”8画)成功率98%,20时的“紧急”(12画→简化为“急”9画)成功率97%。当最后一组数据统计完成,平均笔画数6.3画与核爆当量对数6.2的误差被精确到0.1,他突然注意到这个差值(0.1)与1964年3月的笔画角度误差±2度形成比例关联。报务员小李在练习本上临摹简化指令,每个笔画的倾斜角度都用量角器校准,练习本最后一页的角度误差汇总表显示“最大误差1.9度”,恰好控制在允许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