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年9月:笔画终密(第2页)
当天的技术校准会上,陈恒制定笔画方向编码规则:横画起笔对应基础加密算法(00),竖画对应动态加密算法(01),撇画对应抗干扰算法(10),捺画对应应急加密算法(11)。他在黑板上演示“起爆”的完整加密过程:“起”字第一笔横→00,第二笔竖→01,直至第七笔捺→11;“爆”字四笔分别对应10、00、01、11,组合成11位二进制密钥“”。报务员小李尝试书写时,第三笔撇画的角度偏了3度,陈恒立刻用红笔标注:“角度误差超过2度就要重写,这不是书法练习,是密钥生成。”
【特写:陈恒用角度尺测量“起”字第三笔撇画(37度),与1964年3月的笔画基准角度完全一致。压力计显示书写“爆”字最后一笔捺画时,37克力对应的笔尖形变(0.03毫米)与密钥钢板的刻痕精度标准对应。练习本上的“起爆”二字旁,标注的“11位密钥错误率0.3%”与密码机的校验误差完全同步。】
优化工作持续了12天,陈恒带领团队对“起爆”二字进行196次书写测试。每次测试都记录三个参数:笔画数量(必须精确11画)、起笔方向(角度误差≤2度)、笔迹压力(35-39克力区间)。数据显示,当压力稳定在37克力时,密钥生成的错误率最低(0.3%),比压力不足时的2.7%降低9倍。“37克力是人体书写的黄金力度,”他在测试报告中分析,这个数值与通信铁塔的37米标记、部首频率37次\/100字形成贯穿全年的技术锚点,“就像密码机的心跳频率,不能快也不能慢。”
9月17日的最终校验中,“起爆”指令的加密-解密全程无误差。陈恒站在密码机前,看着屏幕上11位二进制密钥随笔画动态生成,最后一笔捺画完成时,系统自动弹出“校验成功”提示,时间恰好停在14时37分。他让报务员们轮流测试,发现小李的笔迹压力最稳定(37±0.5克力),便让他负责最终核爆指令的加密传输。练习本上,小李书写的“起爆”二字笔画间距(0.98毫米)与1963年转接头加密器的触点间距完全相同,最后一笔的收笔角度(37度)与窗外铁塔的倾斜角度形成隐秘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