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80章 年1月:轨道密算(第2页)

上午9时,轨道倾角68.5°的加密转换开始。陈恒用算盘进行十进制到二进制的换算,每一步都在坐标纸上记录:64(2?)+4(22)+1(2?)=69,修正0.5°偏差后得二进制“”。技术员发现,这个7位二进制数的1出现位置(第1、4、7位)与算盘右三档的位置形成对应。“倾角决定信号覆盖范围,必须加密到二进制层面,”陈恒边说边用红笔在“”旁标注校验规则,每个1对应的加密强度等级(1→基础级,4→增强级,7→绝密级)与1964年的优先级体系完全兼容。

【特写:陈恒的手指在算盘右三档拨动,磨损的档珠与新档珠的高度差(0.37毫米)用塞尺测量,数值与密钥钢板的校验位深度一致。坐标纸上的“4-3-9”三级密钥旁,标注的“4x3x9=108”与1965年1月的日期(1月8日)形成13.5:1的加密复杂度比。短波电台的频率校准记录显示,28.256兆赫在-19c时的实际频率为28.256-0.703=27.553兆赫,与计算的修正值完全吻合。】

方案设计持续了19天,陈恒带领团队完成196组轨道参数的加密测试。每组测试都包含三个环节:参数拆解(439→4-3-9)、进制转换(68.5°→)、设备验证(算盘磨损与密钥校验的匹配度)。数据显示,当算盘磨损稳定在0.37毫米时,参数转换的错误率最低(0.23%),比新算盘的0.87%降低3.8倍。“长期使用形成的磨损反而成了优势,”他在方案报告中分析,0.37毫米的精度与1964年沙地图谱的0.98毫米模数形成0.378:1的技术配比,“就像老报务员的笔迹压力,越稳定越可靠。”

1月26日的方案评审会上,陈恒用算盘现场演示加密过程。当拨动右三档计算439的校验值时,算盘珠子的碰撞声恰好与短波电台的频率校准音同步,频谱分析显示两者的37赫兹主峰完全重合。他特别指出频率漂移修正的重要性:“每降温1c,28.256兆赫就会漂移0.037兆赫,必须纳入动态密钥——这个数值与算盘磨损0.37毫米是1:10的关系,便于记忆和计算。”评审组通过验证后,方案首页的批准日期“1965.1.26”被红笔圈出,数字笔画数(19画)与1964年10月16日的手指轨迹长度形成1:1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