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81章 年2月:射程密笔(第2页)

 上午 10 时,低温加密测试开始。陈恒让报务员用铅笔在 - 19c环境下书写 “射程”,第一组笔迹因笔尖冻结粗细不均(0.8-1.1 毫米),导致密钥生成错误率达 3.7%。“低温会改变笔尖摩擦力,” 他取出游标卡尺测量合格笔迹,确定 0.98 毫米为标准粗细 —— 这个数值与 1963 年 11 月羊油保温层厚度、1964 年 9 月笔画间距形成贯穿三年的精度链条。调整握笔力度至 37 克力后,小李书写的第 19 组样本误差率降至 0.3%,笔画倾斜角度稳定在 37°±0.2°,与导弹发射仰角的允许误差范围完全吻合。

 【特写:陈恒用角度尺校准 “程” 字第 5 画竖钩的倾斜角度,37° 刻度线与笔画完全重合,铅笔在纸上的刻痕深度(0.1 毫米)与密钥钢板的纹路精度对应。练习本旁的发射参数表显示,导弹射程 800 公里的误差范围(±37 公里)与笔画角度误差形成数值呼应,28 位密钥的校验位 “101” 恰好对应 37° 的二进制编码。】

 筹备工作持续了 19 天,陈恒带领团队完成 280 组 “射程” 二字的书写测试。数据显示三个关键关联:笔画数精确 28 画时,密钥校验通过率 100%;角度偏差超过 0.5°,错误率升至 2.3%;笔迹粗细偏离 0.98 毫米 ±0.02 毫米,传输稳定性下降 19%。“文字加密的精髓在细节,” 他在测试报告中强调,28 位密钥的每一位都对应导弹射程的细分参数(如燃料消耗、飞行时间),37° 角度则关联着通信天线的最佳仰角,“就像用笔画在纸上提前规划导弹的飞行轨迹。”

 2 月 28 日的综合演练中,“射程” 加密体系首次全流程验证。陈恒站在密码机前,看着小李书写的 “射程” 二字转化为 28 位密钥,角度监测仪显示平均偏差 0.17°,笔迹粗细计稳定在 0.98 毫米,系统弹出 “校验成功” 提示时,时间恰好停在 14 时 37 分。他检查加密后的射程数据,800 公里被拆解为 “8-0-0” 三级校验码,与 1964 年核爆数据的 “2-5-” 拆解逻辑形成技术延续。报务员发现,练习本上 28 画的总长度(19.6 厘米)除以 0.98 毫米笔画粗细,恰好等于 200—— 与导弹射程 800 公里的 1/4 形成数值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