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年8月:点火密拍(第2页)
9 时整,演练正式开始。第一组 “点火” 指令由报务员小张传输,19 位密钥的输入过程中,第 7 画竖笔出现 0.3 秒延迟。陈恒在监测屏上标记这个错误,对应的二进制位从 “01” 变成 “00”,误差率瞬间升至 5.3%。“第 7 画是关键转折点,” 他在总结时指出,黑板上的 “点” 字第七画被圈出,这个 37 度倾斜的撇画对应抗干扰算法,延迟会导致加密强度下降 37%。操作台上的节拍器开始工作,每分钟 120 次的滴答声与每秒 2 次的按键节奏完全同步。
【特写:陈恒的手指在 “点火” 笔画拆解图上滑动,指尖停在第 19 画捺笔处,此处标注的 “容错率 0.37%” 与 1964 年 10 月 20 日的数据传输误差率完全一致。报务员按键的压力计显示 37 克力,与 1963 年签名压力形成技术呼应。示波器上的 19 位密钥波形,第 10 画(“火” 字首笔)的振幅(3.7 伏特)与其他笔画形成明显区分。】
演练持续了 19 天,每天进行 37 组传输测试。陈恒记录下所有错误数据:第 3 天的 17 组错误集中在笔画计数错误(多算或少算 1 画),第 7 天的 9 组错误源于节奏不稳,第 12 天的 7 组错误是设备高温导致的按键失灵。他根据这些数据调整训练方案,将 “点火” 二字拆分成 “点”(前 9 画)和 “火”(后 10 画)两段训练,中间设置 0.5 秒停顿缓冲。当错误率稳定在 0.37% 时,他发现这个数值恰好是 1964 年 3 月笔画角度误差(±2 度)的 18.5%,形成完美的技术闭环。
8 月 30 日的终极演练中,19 名报务员依次传输 “点火” 指令,总错误数仅 7 次。最后一组由小李完成,19 位密钥的输入时间精确控制在 9.5 秒(19 画 ÷2 次 / 秒),示波器显示的波形与 1964 年核爆指令波形重叠度达 98%。陈恒在演练日志上签字,笔尖压力计显示 37 克力,墨迹渗透纸张的深度(0.1 毫米)与密钥钢板的纹路深度一致。窗外的通信天线在夕阳下转动,指向角度从 37 度缓慢调整至 19 度,与 19 位密钥形成数值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