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93章 年2月:跳频密防(第2页)

 当天的算法调试中,陈恒首次测试跳频次数与抗干扰效果的关联。他让技术人员从 10 次 / 秒逐步提升至 28 次 / 秒,同时记录中断率变化曲线。数据显示,当跳频次数稳定在 19 次 / 秒时,中断率降至 2.2%,抗干扰成功率达 97.8%—— 这个次数与 1964 年核爆指令的 19 秒传输时长完全一致。“19 次不是随机设定,” 他在调试日志中红笔标注,这个参数与 1965 年铁塔高度 19 米、燃料储罐压力 19 公斤 / 平方厘米形成贯穿三年的技术锚点,“每一次跳频都在复刻核爆传输的时间节奏。”

 【特写:陈恒用频谱仪测量反制密钥的频率精度,370 兆赫 ±0.1 兆赫的波动范围与 1966 年 1 月的电阻误差范围完全相同。跳频计数器的 19 次 / 秒脉冲与密码机齿轮转速 19 转 / 分钟形成 1:60 时间缩放比,与 1964 年沙地图谱的比例标准一致。测试日志上的 97.8% 成功率曲线,与密码机稳定性评分曲线的重合度达 98.7%,每 0.1% 的波动都同步对应 0.1 分的变化。干扰天线的 37 米高度刻度,与 1965 年锈蚀监测数据 0.02 克 / 年形成 1850:1 比例,与历史参数比例逻辑呼应。】

 抗干扰测试持续了 19 天,陈恒带领团队完成 370 组不同强度的干扰模拟。重点验证三个动态指标:干扰频率(360-380 兆赫)与反制密钥的同步精度(误差≤0.37 兆赫)、跳频次数(15-23 次 / 秒)与中断率的量化关系、成功率(90%-99%)与稳定性评分的线性相关性。数据显示,当跳频次数稳定在 19 次 / 秒时,抗干扰成功率达到峰值 97.8%,比其他次数高 3.2%。“跳频节奏是对抗干扰的密码,” 他在测试报告中分析,370 兆赫干扰频率与 370 欧姆电阻的 10 倍关系,19 次跳频与 19 秒传输的 1:1 关系,形成了 “电阻 - 频率 - 时间” 的三维技术闭环,“这种关联能让系统在干扰中快速识别安全频率。”

 2 月 24 日的实战对抗测试中,“跳频规避算法” 首次全强度应用。陈恒站在干扰控制中心,看着 370 兆赫干扰波与反制密钥波在屏幕上展开博弈,每秒 19 次的跳频让信号始终保持在干扰盲区。当干扰强度提升至设计最大值的 190% 时,系统短暂中断 0.37 秒后自动恢复,全程抗干扰成功率最终锁定 97.8%,密码机稳定性评分同步显示 97.8 分。他注意到测试时长(370 分钟)与干扰频率 370 兆赫形成 1:1 比例,这个隐藏的技术关联被红笔圈在日志上,与 1966 年 1 月的 28c-28 兆赫关联形成对称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