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年3月:倒计时密钥(第2页)
【特写:陈恒用千分尺测量按键回弹距离,0.98 毫米的行程误差控制在 ±0.01 毫米内,与 1964 年齿轮啮合间隙标准一致。倒计时器的 90 秒刻度线与 37 位密钥的生成进度条形成 90:37 的比例,第 37 秒的刻度点用红笔标注,与 1965 年 11 月铁塔的 37 米高度标记完全对应。“倒计时” 笔画分解图的边缘磨损深度(0.37 毫米)与 1965 年算盘珠子的磨损程度形成数值关联,铅笔标注的 “37=10+9+18” 公式被风沙微微侵蚀,与 1964 年沙地图谱的保存状态呼应。】
方案优化持续了 19 天,重点训练按键间隔的稳定性。陈恒设计 “节奏校准法”:用节拍器设定每秒 1.9 次的按键频率,与发射架影子移动速度(每秒 0.19 米)形成 10:1 比例。数据显示,当按键间隔误差控制在 ±0.1 秒时,37 位密钥的解密成功率从 89% 提升至 99.7%,与 1965 年铁塔加密的成功率完全一致。“倒计时的每一秒都不能出错,” 他在训练日志中写道,指着第 37 次练习的误差曲线,0.1 秒的波动幅度与 1966 年 2 月抗干扰测试的误差标准形成技术呼应,“就像齿轮必须精准咬合,按键节奏也要分毫不差。”
3 月 26 日的全流程演练中,倒计时加密方案首次实战应用。陈恒站在控制台后,看着报务员的手指按 0.98 毫米行程按压按键,“倒计时” 37 画的每一笔都转化为二进制代码,“9-0” 双密钥按 90 秒时序交替验证。当倒计时显示 37 秒时,系统自动触发双重校验,密钥匹配成功率 100%,按键间隔误差稳定在 ±0.08 秒。演练结束后,他对比 1964 年核爆指令的 7 秒传输记录,发现 90 秒倒计时与 7 秒传输的时间比为 12.9:1,与 37 位密钥和 7 位基础密钥的长度比完全一致 —— 这个跨越 17 个月的时间 - 密钥闭环,让技术传承有了精确的量化印记。
【画面:夕阳透过控制室窗户,在倒计时器上投射的光斑随太阳移动,90 秒刻度线的光影长度(9 厘米)与 37 位密钥的生成进度条(3.7 厘米)形成 2.4:1 比例,与 1964 年沙地图谱的比例标准一致。陈恒将倒计时方案手册与 1964 年核爆加密手册并排放置,“9-0” 的拆解方式与 “起爆” 二字的笔画加密逻辑形成技术呼应。远处的发射架在暮色中亮起指示灯,每 37 秒闪烁一次,与密钥位数形成节奏对应,塔基的温度传感器显示 28c,与控制台的环境温度完全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