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年 3 月:频移密码与卫星的速度对话(第2页)
提出 “频移补偿密码” 方案时,陈恒在黑板上写下核心参数:以 7.9 公里 \/ 秒为基准速度,每 10 秒根据实时速度更新一次补偿系数,频移误差允许值控制在 ±0.37 赫兹,与 37 级优先级的容错标准一致。“10 秒更新一次,既能跟上频移变化,又不会增加系统负担。” 他特意强调,这个周期源自 1966 年地面站钢筋间距 12 厘米的 10 倍简化,便于技术标准统一。
算法编写过程中,小李遇到了补偿系数计算难题:卫星速度实时波动,如何确保补偿值精准?陈恒想起 1967 年 2 月处理电磁干扰的经验,借鉴动态滤波的思路设计出 “速度 - 频移映射表”,将 7.9 公里 \/ 秒分解为 37 个速度区间,每个区间对应固定补偿值。“就像齿轮换挡,不同速度用不同挡位的补偿参数。” 他用齿轮模型演示,0.98 毫米的模数齿轮转动时,每 10 齿对应一次补偿更新。
调试频移补偿器时,老车工老张按图纸加工了精度为 0.037 毫米的调节齿轮,这个尺寸误差正好对应 ±0.37 赫兹的频移容差。当齿轮安装到位,补偿器的响应时间稳定在 0.98 秒,与模数标准形成 1:10 比例。陈恒让小李记录齿轮转动周期,每 10 秒转动 37 齿,完美匹配密钥更新频率。
3 月 15 日的模拟测试中,补偿系统首次投入使用。卫星模拟器按 7.9 公里 \/ 秒的速度参数运行,频移补偿器每 10 秒自动更新密钥。陈恒紧盯着解密成功率,从最初的 67% 缓慢攀升,当第 37 次更新完成后,成功率突然跃升至 98.5%。但他注意到当卫星速度波动超过 0.37 公里 \/ 秒时,成功率会骤降,这意味着速度测量精度必须提高。
“给速度传感器增加滤波电路。” 陈恒让技术员调整参数,将传感器采样频率从 19 次 \/ 秒提高到 37 次 \/ 秒。二次测试时,速度测量误差控制在 ±0.037 公里 \/ 秒,对应频移误差 ±0.37 赫兹,解密成功率稳定在 99.2%。小李激动地计算误差率:0.8% 的失败率正好是 1966 年兼容性数据 98.7% 与 99.2% 的差值,形成微妙的技术闭环。
3 月 20 日的实战演练中,真实卫星信号接入测试系统。陈恒站在监测屏前,看着频移补偿器的指示灯每 10 秒闪烁一次,补偿系数随卫星位置实时变化。当卫星运行到近地点,速度达 7.9 公里 \/ 秒时,频移量 7.9khz 被完全补偿,解密成功率始终保持 99.2%。演练结束时,系统日志显示共完成 370 次密钥更新,无一次超时,与卫星轨道周期形成精准同步。
验收过程中,陈恒检查了所有技术参数:速度测量误差 ±0.037 公里 \/ 秒,频移补偿误差 ±0.37 赫兹,密钥更新周期 10 秒,成功率 99.2%。这些数字在参数表中形成对称排列,7.9 公里 \/ 秒与 7.9khz 频移、37 次速度采样与 37 级优先级、10 秒更新与 10 倍模数放大,每个参数都能在历史数据中找到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