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年 5 月:沙尘暴中的红柳密钥(第2页)
“用红柳枝做临时支架!” 陈恒的决定让众人惊讶,但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大家立刻行动起来。小李带着队员砍伐红柳枝,陈恒则在地上画出支架结构图:“间距必须 37 厘米,这个距离能保证强度,还能对应密钥生成周期。” 他用捡来的铁丝制作量尺,每 37 厘米做一个标记,这个数值源自 1966 年 37 级优先级标准,也是天线俯仰角的 10 倍放大。
红柳枝运回来时,枝条上还带着沙尘。陈恒亲自筛选直径 0.98 厘米左右的枝条,这个粗细与 1964 年齿轮模数形成 1:10 比例,能提供足够支撑力。老木工老张用铁丝固定枝条,每道绑扎间隔 19 厘米,对应 19 位基础密钥的长度。当第一个三角形支架成型,陈恒用水平仪测量垂直度,误差控制在 0.37 度以内,与 37 级优先级的精度标准一致。
安装临时支架的过程异常艰难,狂风不断掀动枝条,每次调整都要三四个人合力固定。陈恒在支架底部钉入钢桩,桩距 37 厘米,与上层间距形成上下呼应。当俯仰角调整到 37 度时,他让小李测量信号反射面的平整度,误差 0.98 厘米的读数让他稍感安心 —— 这个精度虽不及金属支架,但能满足应急通信需求。
19 分贝的信号增益是关键指标。陈恒让技术员调整馈源位置,每移动 3.7 厘米测量一次信号强度,这个步长是 37 厘米的十分之一。当馈源位于支架第 19 根枝条处时,频谱仪突然跳出 19 分贝的读数,小李激动地大喊:“找到了!正好 19 分贝!” 风沙中,这个数值与 19 位基础密钥形成完美对应,仿佛技术标准在指引方向。
修复进入倒计时,陈恒盯着手表计算时间。从故障发生到支架搭建完成,已经过去 19 分钟,剩下的时间要完成调试。他让团队分工协作:老张加固支架连接处,小李校准信号参数,自己则监控密钥生成器。当第 37 次参数调整完成后,监测中心的信号指示灯终于亮起绿色,时间正好过去 28 分钟。
“通信恢复!” 小李的声音带着哽咽,屏幕上数据流开始滚动,加密指令的解密成功率迅速攀升至 99.7%。陈恒注意到密钥生成器的周期指示灯每 37 秒闪烁一次,与支架间距形成时间 - 空间的奇妙呼应。远处的信箱在风沙中露出 “28-19” 的编号,28 分钟恢复时间与信箱首两位数字的巧合,让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