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09章 年 6 月:星地之间的约定(第2页)

 

暂停测试的间隙,陈恒在黑板上画出星地同步逻辑图:地面密钥发生器每小时 19 次发送同步请求,卫星响应延迟需控制在 0.037 秒内。老工程师周工指着图中节点说:“1966 年做兼容性测试时,也遇到过类似的时序偏差,当时靠晶振频率校准解决的。” 这句话提醒了陈恒,他让技术员将同步器的晶振频率从 19.660hz 调整为 19.667hz,微调量正好对应 0.037 秒的误差补偿。

 

重新测试时,陈恒紧盯着同步误差曲线。当第 19 次密钥分发完成,误差稳定在 0.037 秒,与 37 级优先级的千分之一完全吻合。但他注意到每小时第 17 次分发时,成功率会短暂降至 98.2%,低于 98.7% 的标准。“检查密钥校验算法。” 他让小李调出代码,发现第 37 行的校验逻辑存在微小疏漏,修正后再次测试,成功率立刻回升至 98.7%。

 

6 月 10 日的压力测试中,系统连续运行 37 小时,模拟极端轨道条件。陈恒轮班值守在同步器旁,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第 19 小时误差 0.036 秒,第 28 小时成功率 98.7%,第 37 小时分发频率仍稳定在 19 次 \/ 小时。当测试结束,他的笔记本上已画满参数曲线,每条曲线的峰值都精准落在 37 的倍数时间点上。

 
 

测试期间,同步器突然遭遇短时信号中断,恢复后密钥匹配出现 0.3% 的误差。陈恒检查发现,中断时长正好 0.37 秒,触发了系统的容错机制。“把容错阈值从 0.37 秒调整为 0.5 秒,但同步误差必须严格控制在 0.037 秒。” 他在方案调整单上注明,这个修改既保留冗余空间,又坚守核心精度标准。

 

6 月 15 日的实战演练中,卫星按预定轨道运行,星地密钥分发系统全负荷运转。陈恒站在监测大屏前,看着每小时 19 次的密钥成功匹配,同步误差始终控制在 0.037±0.001 秒,成功率稳定在 98.7%。当演练进入第 37 小时,系统自动切换至备用链路,无缝衔接的过程让在场人员松了口气。

 

演练结束后,陈恒检查同步器的内部参数:晶振频率偏差 0.001hz,传输协议校验次数 37 次,密钥缓存容量 19 组,所有参数都与历史标准形成严密闭环。小李兴奋地计算数据完整性:37 小时 x19 次 \/ 小时 = 703 次分发,成功 694 次,成功率正好 98.7%,与 1966 年的兼容性数据分毫不差。

 

6 月 20 日的系统上线评审会上,陈恒展示了星地密钥分发系统的技术谱系:0.037 秒同步误差源自 37 级优先级的精度拆分,每小时 19 次分发频率延续 19 位基础密钥传统,98.7% 成功率继承 1966 年的兼容性标准。老专家抚摸着同步器的外壳感慨:“从地面齿轮到天上卫星,技术参数的传承比任何口号都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