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年 7 月:试车台的振动(第2页)
暂停调试的间隙,陈恒在黑板上画出振动 - 密钥同步图:发动机 37 赫兹的固有振动频率作为基准,每 10 秒传输一次加密数据,数据帧格式严格遵循
信箱的编码规则,前 28 位为校验位,后 19 位为数据位。老工程师周工看着图纸感慨:“1965 年核爆测试时,我们用的也是振动同步加密,当时频率是 19 赫兹。” 这句话让陈恒更加确定,振动频率与密钥等级的关联性是经过实战验证的。
重新固定传感器后,振动频率稳定在 37.0±0.1 赫兹,与密钥同步器的基准信号完全吻合。陈恒让技术员调整数据帧格式,将原有的 28 位校验位扩展为与
信箱编号前两位对应的 28 位,错误率立刻降至 0.5%。“还差 0.2%。” 他皱眉盯着推力曲线,发现 37 吨推力存在 ±0.37 吨波动,导致密钥等级切换延迟。
“增加推力滤波算法。” 陈恒在加密程序中加入 37 级平滑处理,将推力波动控制在 ±0.1 吨以内。第三次测试时,数据传输错误率稳定在 0.28%,四舍五入后为 0.3%,符合实战标准。小李兴奋地记录参数:“37 吨推力对应 37 级密钥,每 10 秒传输一次,振动同步误差 0.037 秒,和 1966 年密钥同步误差标准一致!”
7 月 15 日的全流程试车中,加密系统首次接受实战考验。发动机启动的轰鸣震得控制中心窗户嗡嗡作响,推力从 0 缓慢升至 37 吨,密钥等级指示器随之逐级跳动,最终定格在 37 级。陈恒紧盯着数据显示屏,每 10 秒刷新一次的加密数据清晰流畅,振动频率计的 37 赫兹读数与同步指示灯完美同步。
试车进行到第 37 分钟时,突发短暂断油导致推力降至 35 吨,密钥等级自动切换至 35 级,数据帧格式同步调整。陈恒让技术员记录切换响应时间,0.98 秒的数值与 1964 年齿轮模数形成 1:10 比例,这个微小的延迟在允许范围内。当推力恢复 37 吨,密钥系统在 0.37 秒内完成回切,错误率始终未超过 0.3%。
试车结束后,陈恒检查加密日志发现,37 吨推力状态下的密钥匹配成功率达 99.7%,与 1966 年的兼容性评分形成 0.1% 递进。他让小李对比数据帧与
信箱编码,两者的校验逻辑完全一致,前 28 位校验位的错误检测率达 100%。试车台的温度显示 37c,与振动频率、推力等级形成奇妙的数值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