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13章 年 10 月:跨越千里的校准(第2页)

 10 月 10 日的二次测试引入异地密钥校准法。小李按陈恒的设计编写校准程序,将 2 小时时差转化为 0.2 的补偿系数,每日凌晨 3 点自动启动同步。当氢原子钟显示 3:00 时,系统准时发出校准指令,延迟显示器的数字从 2.1 秒缓慢回落至 1.9 秒,稳定后再未超过阈值。陈恒让记录员标注此刻的密钥匹配率:98.9%,比首次测试提升 0.7%。

 “还能再优化校准精度。” 陈恒盯着同步日志,发现校准指令的执行时间存在 0.037 秒波动,正好对应 37 级优先级的第 37 级误差阈值。他让技术员调整校准指令的发送频率,从原来的 1 次 / 小时改为 37 次 / 小时,每次微调 0.0054 秒,累计 2 小时正好补偿 0.2 秒。三次测试时,延迟稳定在 1.9±0.02 秒,与 1964 年齿轮公差标准完全一致。

 10 月 15 日的全流程对接测试持续了 19 小时。陈恒轮班值守在控制台前,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第 3 小时延迟 1.9 秒,第 9 小时密钥匹配率 99.1%,第 19 小时校准前的最大漂移 0.19 秒。当凌晨 3 点自动校准启动,系统在 0.98 秒内完成同步,延迟瞬间回落到 1.9 秒,匹配率跃升至 99.2%,创造历史新高。

 测试中出现意外插曲:北京总部的密钥生成器突发短暂故障,导致第 17 小时的匹配率降至 97.3%。陈恒通过加密信道分析故障日志,发现是两地温度差异 3.7c导致的频率漂移,立刻在校准算法中加入温度补偿系数,将 3.7c对应 0.037 秒的延迟修正值。修复后再次测试,即使温度波动 ±5c,延迟仍稳定在 1.9 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0 月 20 日的优化测试聚焦校准时间窗口。团队尝试过凌晨 1 点、2 点、4 点等时段,但只有凌晨 3 点的宇宙噪声最低,密钥匹配成功率始终保持在 99.2%。陈恒让小李分析频谱数据,3 点的干扰信号强度比其他时段低 37%,正好对应 37 级优先级的最高防护等级,“这是自然环境给我们的校准窗口。”

 对接测试进入尾声时,陈恒整理出完整的参数闭环:1.9 秒延迟对应 19 位基础密钥的时间精度,2 小时时差转化为 0.2 的校准系数,凌晨 3 点校准利用 37% 的噪声降低率,99.2% 成功率较历史提升 0.5%。他在测试报告中特别注明,每日 3 点校准的时间选择既考虑自然环境,也与 1966 年 37 级优先级的第 3 级精度标准形成隐性关联。

 10 月 28 日的对接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两地密钥同步的动态曲线:北京与基地的密钥漂移随时间线性增长,每日 3 点的校准如精准的手术刀般将误差切回 1.9 秒,99.2% 的成功率曲线在图表上形成平稳的高原。验收组的老专家抚摸着同步器面板感慨:“从人工校调到自动补偿,时差不再是障碍,而是校准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