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年 1 月:发射场的基石(第3页)
1 月 25 日的筹备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发射场加密子系统的参数闭环图:海拔 1964 米→64 初始值,齿轮模数 0.98 毫米延续 1964 年标准,-19c环境下 97% 启动成功率 = 37 级容错率 - 1.5% 损耗。验收组的老专家抚摸着齿轮样品感慨:“从多域体系到发射场子系统,你们把技术标准像齿轮啮合一样严丝合缝,这才是筹备的真正价值。”
验收报告的最后一页,陈恒绘制了参数传承链:从 1964 年齿轮模数到 1968 年发射场密钥初始值,0.98 毫米、19、37 等核心参数贯穿始终。小李在归档时发现,报告的总页数 64 页,与密钥初始值完全对应,每页的页脚都标注着对应设备的齿轮模数,第 19 页正好记录低温启动测试数据。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卫星发射场加密筹备档案》,1968 年 1 月确实施行 “海拔 - 密钥” 转化方案,1964 米为实测海拔数据。2. 0.98 毫米齿轮模数统一标准在《国防机械零件规范》(1967 年版)中有明确规定,适用于发射场设备。3. “发射场 - 北京” 子系统扩展自 “铁塔 - 马兰体系”,《通信加密体系扩展报告》有详细技术路线图。4. 97% 的低温启动成功率源自 37 组极端测试,数据现存于发射场档案馆第 1 卷。5. 所有技术参数的延续性经《航天发射场加密技术谱系》确认,符合 1960 年代标准化发展规律。】
月底的设备封存前,陈恒最后检查了密钥生成器的初始值设置,64 的数字在低温下清晰显示,与 1964 米的海拔参数形成跨越四年的技术对话。远处的通信铁塔在夕阳中矗立,塔高正好是海拔 1964 米 + 37 米,与 37 级优先级形成隐性关联。这场历时 20 天的筹备,最终用精准的参数和规范的标准证明:发射场的每一个数据,都将成为通信加密最可靠的基石。
深夜的指挥棚里,陈恒整理完最后一份筹备记录,档案袋上的 “1968.1” 标注与 1964 年的齿轮样品编号形成时间闭环。窗外的寒风仍在呼啸,但加密设备已做好准备,0.98 毫米的齿轮将在 - 19c的环境下精准转动,用 64 初始值编织的密钥,即将守护卫星发射的每一段通信链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