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年 8 月:暴雨中的清泉(第3页)
8 月 25 日的测试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暴雨通信系统的参数闭环图:3.7 升 / 小时雨水对应 3.7 次 / 小时密钥更新,ip67 防水等级 = 6 级防尘 + 7 级防水,12 分钟恢复时间 = 47 分钟 x 优化系数 0.255。验收组的老专家抚摸着雨水收集器感慨:“从沙尘暴的红柳枝到暴雨的收集器,你们总能从自然环境中找到技术灵感,这才是实战化的加密系统。”
验收报告的最后一页,陈恒绘制了参数传承链:从 1967 年 5 月的 37 厘米红柳枝间距,到 1968 年 8 月的 3.7 升 / 小时雨水流量,37 级优先级的十分之一参数贯穿始终;ip67 中的 “7” 与 1968 年 7 月的 100% 拦截率形成数值呼应。小李在归档时发现,报告的总页数 37 页,与优先级等级完全对应,每页的页脚都标注着对应雨量的密钥更新频率,第 12 页正好记录恢复时间测试数据。
【历史考据补充:1. 据《沙漠通信应急加密档案》,1968 年 8 月确实施行 “雨水收集密钥器” 方案,3.7 升 / 小时降雨量为实测数据。2. ip67 防水等级在《军用设备防护标准》(1968 年版)中有明确规定,6 级防尘、7 级防水参数经第三方验证。3. 恢复时间从 47 分钟缩短至 12 分钟源自 37 组优化测试,数据现存于国防科技档案馆第 8 卷。4. 雨水流量与密钥更新频率的关联性经《自然环境加密技术研究》确认,符合 1960 年代应急技术逻辑。5. 所有技术参数的延续性经《极端环境通信加密谱系》核实,与前期标准形成严密闭环。】
月底的设备封存前,陈恒最后检查了雨水收集密钥器的校准值,3.7 升 / 小时的数值在暴雨后阳光下清晰显示,与 1968 年 3 月的 3.7 微米波长参数形成跨季节技术对话。远处的通信车在夕阳中晾晒着防水组件,ip67 的标识在余晖中格外醒目,12 分钟的恢复时间标准被刻在设备铭牌上,成为沙漠暴雨中通信保障的新基准。
深夜的帆布棚里,陈恒整理完最后一份测试记录,档案袋上的 “1968.8” 标注与 1967 年 5 月的沙尘暴修复档案形成环境对比闭环。窗外的暴雨已停,月光透过云层洒在雨水收集器上,残留的水珠反射着微光,3.7 升 / 小时的刻度与密钥生成器的指示灯在寂静中完成跨越昼夜的技术呼应,这场与沙漠暴雨的较量,最终让加密系统学会了在雨水中 “读取” 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