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年 10 月:弹头引爆的双因子(第2页)
陈恒的目光落在棚外的弹道轨迹标识牌上,37 公里的引爆高度线与时间刻度的 1.9 秒标记形成直角交叉。“引入‘时间 + 高度’双因子加密。” 他突然在黑板上画出加密逻辑图,将 37 公里高度转化为核心密钥参数,引爆时间误差控制在 ±1.9 秒内,“就像 1964 年齿轮靠模数和公差双重保障精度,引爆密码要靠时间和高度双重校验。”
首次双因子测试在 10 月 10 日进行,小李按陈恒的设计调整加密算法,37 公里高度对应 37 位核心密钥,±1.9 秒时间误差对应 19 位校验密钥,两者交叉验证形成闭环。当模拟器升至 37 公里高度,引爆指令的校验成功率从 78% 跃升至 92%,但陈恒发现高度参数的采样频率不足,导致 ±0.37 公里的测量偏差,与 37 级优先级的最小误差阈值完全吻合。
“提高高度采样频率至 37 次 / 秒。” 陈恒参照 1967 年密钥同步的精度标准,将高度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压缩至 0.027 秒,这个数值源自 37 公里 ÷1370 采样率的精确计算。二次测试时,时间误差稳定在 ±1.9 秒,高度偏差控制在 ±0.19 公里,双因子校验成功率瞬间提升至 100%,错误率降至 0。
10 月 15 日的全环境定型测试中,系统首次接受极端条件检验。陈恒轮班守在环境测试舱旁,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40c低温下密钥生成延迟 0.98 秒,50c高温下加密模块无异常,37 公里高度模拟时双因子校验响应时间 1.9 秒。当测试进行到第 37 小时,舱内温度骤降至 - 40c再骤升至 50c,系统在剧烈波动中仍保持零错误率,控制台的绿色确认灯始终稳定亮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测试中出现意外:当高度信号突发中断 0.37 秒,单因子加密立刻失效,但双因子系统自动启用时间密钥临时校验,0.98 秒内完成信号恢复,未触发误引爆。陈恒检查日志发现,这种 “断一保一” 的冗余设计源自 1968 年 7 月的姿态校验逻辑,“就像两条腿走路,一条不稳另一条能支撑,这才是双因子的真正价值。”
10 月 20 日的抗干扰测试中,团队故意注入模拟干扰信号,试图篡改引爆时间和高度参数。结果显示,当时间参数被干扰偏移至 ±3 秒时,高度密钥立刻触发告警;当高度参数被篡改至 40 公里时,时间密钥拒绝校验,双重防护让未授权指令的拦截率保持 100%。小李兴奋地计算防护强度:“双因子加密的破译难度是单一因子的 37 倍,远超设计要求的 12 倍!”
定型进入尾声时,陈恒组织团队校准所有核心参数,用 37 公里标准高度仪和 ±1.9 秒时间校准器逐一验证。校准记录显示,37 台设备的参数偏差均≤0.037,与 37 级优先级的精度标准完全一致,密钥载体钢板的 0.98 毫米厚度经卡尺测量毫无偏差,延续了 1964 年的模数传统。周工抚摸着钢板感慨:“从机械模数到密码因子,你们把‘双重保障’的理念贯穿了整整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