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26章 年 11 月:高原上的气压(第2页)

 陈恒的目光落在气压与效率的关系图上,4300 米对应的 57.3 千帕气压值让他突然理清思路:“设计气压补偿算法,把海拔转化为补偿系数。” 他在黑板上画出计算逻辑,每上升 1000 米增加 3% 的密钥生成冗余度,4300 米正好需要 12.9% 的冗余补偿,这个数值加上 81% 的基础效率,理论上可恢复至 93.9%。“就像 1964 年齿轮的模数补偿公差,气压补偿要精准到每米海拔。”

 首次补偿测试在 11 月 10 日进行,小李按陈恒的设计编写算法,将 4300 米海拔转化为 4.3 的补偿系数,每 1000 米区间自动叠加 3% 冗余。当密钥生成器重新启动,效率指针缓慢回升至 91%,但陈恒发现高海拔段的补偿仍有不足,最后 300 米的效率提升未达预期。“冗余度计算要精确到百米。” 他调整算法,将 4300 米拆分为 4x1000 米 + 3x100 米,对应补偿系数 4x3%+3x0.3%=12.9%,与理论值完全吻合。

 二次测试效果显着,效率提升至 96%,但仍有 2% 的差距。陈恒检查散热系统时发现,低气压导致风扇风量下降 19%,与效率损耗数值完全一致。“增加风扇转速补偿,每降 1 千帕气压提 2% 转速。” 他让机械师调整风扇参数,4300 米的 57.3 千帕对应转速提升 19%,三次测试时效率终于跃升至 98%,稳定在实战标准线以上。小李盯着屏幕兴奋地记录:“4300 米海拔→12.9% 冗余→98% 效率,所有参数严丝合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1 月 15 日的全海拔梯度测试中,团队从海拔 1000 米逐步升至 4300 米。陈恒戴着氧气面罩守在控制台前,每升高 100 米记录一次数据:1000 米效率 95.3%(补偿 3% 后 98.3%),2000 米效率 91.6%(补偿 6% 后 97.6%),3000 米效率 87.9%(补偿 9% 后 96.9%),4300 米效率 81%(补偿 12.9% 后 93.9% 修正至 98%)。每个海拔的补偿值都与理论计算误差≤0.3%,与 37 级优先级的容错标准一致。

 测试进行到第 37 小时,突发的暴风雪导致海拔计短暂失灵,补偿系统立刻启动冗余保护,按 4300 米最高值维持 12.9% 冗余度。陈恒在风雪中检查设备时发现,密钥载体钢板因热胀冷缩出现 0.037 毫米变形,正好对应 37 级优先级的最小误差阈值。“按 1964 年齿轮公差标准加固。” 他让技术员在钢板边缘加装 0.98 毫米厚的补强片,变形量控制在 0.01 毫米以内。

 11 月 20 日的极端环境测试中,团队模拟了 - 25c与 4300 米海拔的复合条件。加密设备在低温低气压下运行 37 小时,效率始终保持 98%±0.5%,密钥生成错误率 0.28%,控制在 0.3% 的标准内。老工程师周工看着数据感慨:“从沙漠高温到高原低气压,这套补偿算法把所有极端环境都变成了可控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