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31章 年 4 月:阵地坐标的编码(第2页)

陈恒的目光落在墙角的齿轮箱上,1964年生产的齿轮模数0.98毫米的刻度清晰可见。“把经纬度转化为八进制编码,北纬40°→50,东经90°→132,组合成作为基础密钥。”他突然在黑板上写出转换过程,÷1355=37,正好对应37级优先级,“就像齿轮啮合需要精准模数,坐标转化也要有严丝合缝的数学逻辑。”

确定密钥后,团队开始调试通信频率。陈恒盯着1967年的信箱编号档案,这个数字突然让他有了灵感:“取28.256兆赫,既延续信箱编号的数值特征,又符合超短波通信频段。”技术员小李在频谱仪上校准频率,28.256兆赫的波形与理论值完全重合,测试发现这个频率在戈壁环境的衰减率比其他频段低19%,与19位基础密钥形成隐性关联。

4月12日的设备安装阶段,水平误差成为关键指标。当第19台加密机安装完毕,水平仪显示误差0.52毫米,超出±0.37毫米的标准。陈恒趴在钢架下检查底座,发现是戈壁冻土沉降导致的微小倾斜,他让机械师用0.98毫米厚的铜片垫在底座,调整后的误差降至0.35毫米,正好控制在标准范围内。“37级密钥的精度容不得半点偏差。”他用卡尺反复测量,铜片厚度与齿轮模数的一致性让误差修正有了技术依据。19日的联调测试中,37个通信节点按坐标密钥组网运行。陈恒站在监测中心,看着各节点的频率稳定在28.256兆赫±0.001,密钥匹配成功率逐点攀升。当测试进行到第28小时,阵地边缘的37号节点突然出现信号波动,检查发现是风沙导致天线偏移0.37毫米,微调后信号立刻恢复稳定,与水平误差标准形成奇妙呼应。

测试数据显示,坐标转化的密钥在37个节点的匹配成功率达100%,28.256兆赫频率的通信距离比设计值远1.9公里,正好对应19位密钥的冗余量。周工翻看着报表感慨:“1965年在沙漠里靠目测调天线,现在靠坐标和频率的数字关联,技术进步藏在这些精准的参数里。”

部署进入尾声时,突发沙尘暴袭击阵地。陈恒组织紧急加固,发现所有设备的水平误差在风沙中最大偏移0.37毫米,未超出容错范围。沙尘暴过后的测试显示,密钥匹配率仍保持100%,28.256兆赫的频率抗干扰性比预估值高3%,与每1000米海拔增加的冗余度标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