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32章 年 5 月:沙漠中的移动密码站(第2页)

陈恒的目光落在骆驼蹄印的间距测量图上,37厘米的步幅与37级优先级刻度完全一致。“就用骆驼运输,打造移动密钥站。”他在黑板上画出设备布局图,将密钥存储设备固定在骆驼鞍具两侧,重心高度控制在1.9米,对应19位密钥的重心参数,“沙漠环境复杂,设备必须能抗住沙尘和暴雨,防护等级要到最高。”

首次设备防护测试在5月10日进行,小李按陈恒的设计将设备密封等级提升至ip68,比1968年的ip67提高一个等级。当测试箱被浸入19米深的水中(对应19分钟应急时间),28小时后取出时内部完全干燥,沙尘测试中37克/立方米的沙粒浓度也未能侵入设备,防护性能远超预期。但陈恒发现骆驼运输时的颠簸导致密钥读取误差0.37%,超出容错标准。

“增加减震缓冲层,厚度0.98毫米。”陈恒参照1964年齿轮模数的精度标准,在设备底部加装橡胶缓冲垫,这个厚度能吸收37赫兹的颠簸频率(与37级优先级共振)。二次测试时,颠簸误差降至0.098%,符合要求,应急响应时间从原来的28分钟缩短至19分钟,与核爆指令传输时长完全同步。5月15日的全流程应急演练中,移动密钥站首次接受实战检验。陈恒站在沙漠观测点,看着骆驼队从19公里外的待命点出发,19分钟后准时抵达目标区域。当密钥设备启动,ip68防护箱在沙尘暴中自动开启,密钥读取成功率100%,与预设的最高保密级别要求一致。老郑牵着领头骆驼感慨:“这些骆驼比越野车可靠,19分钟的响应速度在沙漠里就是生死线。”

演练进行到第37分钟,模拟通信中断场景,移动密钥站立即切换至应急频率。陈恒通过望远镜观察,设备指示灯按19位密钥顺序闪烁,沙尘覆盖的防护盖上,ip68标识仍清晰可见。测试数据显示,极端环境下的密钥分发准确率98.7%,应急响应时间误差≤0.37分钟,完全满足军方要求。

5月20日的极端环境测试中,团队模拟37c高温和-19c低温的昼夜温差。陈恒轮班值守在设备旁,每小时记录一次参数:高温下设备运行温度19c(与19位密钥对应),低温下电池续航37小时(与37级优先级对应),ip68防护在冰雹测试后仍保持完好。当测试进行到第19小时,设备自动启动热补偿,避免了低温导致的密钥延迟。

方案优化中出现意外:骆驼受惊时设备固定带断裂,导致防护箱轻微磕碰。陈恒检查后将固定带材质更换为沙漠红柳枝编织带,宽度0.98厘米(与模数标准对应),并增加3处固定点,对应三级密钥管理体系。改进后即使骆驼剧烈颠簸,设备偏移量也≤0.37毫米,控制在精度标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