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34章 年 7 月:发射时间的窗口(第2页)

首次双重加密测试在7月10日进行,小李按陈恒的设计调整加密算法,将星象数据按37颗基准星坐标加密,气象数据按19个观测点参数加密,两者通过时间戳同步。当预测系统运行时,加密错误率从2.3%降至1.1%,但陈恒发现±1.9分钟的误差区间未与密钥容错率完全对齐,存在0.37分钟的偏差。

“按误差范围调整容错系数。”陈恒参照1968年±0.37°姿态精度标准,将密钥容错率设为±1.9分钟,与预测误差形成1:1对应,同时增加时间戳校验层,确保星象与气象数据的加密节奏完全同步。二次测试时,错误率降至0.5%,准确率提升至99.5%,剔除极端数据干扰后稳定在98.5%,符合实战要求。

7月15日的全流程模拟测试中,系统首次接受动态窗口验证。陈恒站在监测屏前,看着37分钟的密钥有效期计时器与发射窗口倒计时同步跳动,星象数据的黄道坐标加密值与气象数据的气压加密值在时间轴上完美叠加。当模拟窗口出现±1.9分钟的偏移时,密钥自动触发补偿机制,预测准确率仍保持98.5%,未出现数据断裂。测试进行到第37分钟,模拟突发云层遮挡,气象数据传输延迟1.9分钟。陈恒紧盯数据恢复过程,密钥系统在0.98秒内启动冗余链路,星象数据临时填补气象空缺,待气象数据恢复后自动完成双重校验,整个过程无参数丢失。小李兴奋地记录:“37分钟有效期+1.9分钟容错+双重加密,三个参数形成完美闭环!”

7月20日的极端天气测试覆盖暴雨、沙尘等复杂场景,预测系统的双重加密机制表现稳定。陈恒轮班守在控制台前,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星象加密准确率98.7%,气象加密准确率98.3%,双重校验后综合准确率98.5%,与设计目标完全一致。当测试进行到第19小时,系统自动识别出星象仪的0.37°校准误差,通过密钥修正将预测偏差控制在1.9分钟内,老工程师周工看着屏幕感慨:“从静态参数到动态窗口,加密系统终于能跟上天时变化了。”

优化中出现意外:星象数据的加密密钥与气象数据存在0.37秒的同步差。陈恒检查时钟源发现,星象仪与气象雷达的晶振频率偏差0.019赫兹,他参照1967年1.9秒延迟标准,将主时钟频率校准为19.64兆赫,同步差降至0.098秒,双重加密的咬合精度显着提升。

测试进入尾声时,陈恒组织团队校准所有时间参数,用原子钟对37分钟有效期和±1.9分钟误差进行精确标定。校准记录显示,时间参数误差≤0.037分钟,与37级优先级的精度标准完全一致。小李在整理数据时发现,98.5%的准确率正好是1969年上半年平均准确率98.2%+0.3%双重加密增益,参数递进规律与历史数据形成严密逻辑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