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40章 年 1 月:倒计时里的密钥轮换(第2页)

 

陈恒的目光落在墙上的周期对照表上,19 小时轮换周期、0.3% 错误率、90 天倒计时三者的数值关系与 1968 年 “37 天有效期” 的层级密钥形成比例呼应。“按 19 秒唤醒时间的时基标准建立转换公式,19 小时 = 19 秒 x60x60÷10 进位补偿。” 他突然在黑板上写出同步逻辑,0 点动态密钥更新时间 = 基础密钥生效时刻 + 19 小时 xn 轮换次数,“就像 1964 年齿轮的时基咬合原理,人员轮换必须与密钥周期形成机械般的精准对接。”

 

首次周期校准测试在 1 月 10 日进行,小张按陈恒的设计调整同步系统,将 19 小时轮换周期拆分为 18 小时基础段 + 1 小时补偿段,动态密钥在补偿段内完成更新。当第 3 次轮换交接时,同步延迟从 0.37 分钟降至 0.12 分钟,接近 0.3% 错误率的对应容错值,但陈恒发现每日 0 点更新的 “0” 密钥存在 0.01 小时漂移,与 90 天倒计时的 “9 - 0” 拆分比例形成隐性关联。

 

“加入日期补偿因子。” 陈恒参照 1969 年 12 月的综合评分标准,将每日密钥更新时间的校准精度提升至 0.001 小时,这个数值与齿轮模数 0.98 毫米的公差标准完全匹配。二次校准后,19 小时轮换与密钥同步的误差控制在 0.03 分钟内,错误率稳定在 0.29%,连续 7 天未超过 0.3% 的阈值线。

 

1 月 15 日的战备值守进入常规阶段,陈恒在主控室的周期监控屏前记录数据,每 19 小时轮换节点,“9” 基础密钥与 “0” 动态密钥的交叉验证都会生成一组新参数,90 天倒计时的剩余天数与密钥更新次数形成精确的减法关系:剩余天数 = 90 - 已更新次数 x1 天。小张在交接班记录上写道:“第 8 次轮换完成,密钥错误率 0.28%,19 小时周期误差≤10 秒,符合战备标准!”

 

值守进行到第 19 天,极端低温导致设备运行速度下降,0 点动态密钥更新出现 0.19 分钟延迟。陈恒立即启动 1969 年 11 月的低温唤醒程序,同时将轮换周期的补偿段延长至 1.5 小时,系统在 19 秒内完成密钥重置,错误率在 0.3% 标准线内波动,值班战士小李看着恢复正常的界面感慨:“1968 年在沙漠靠人工计时,现在 19 小时周期能自动校准,这才是战备该有的精度。”

 

1 月 20 日的全系统检查覆盖 90 天倒计时的所有参数节点,“9 - 0” 双密钥的验证成功率保持 100%,19 小时轮换的累计误差控制在 3.7 分钟内,错误率的 7 天平均值稳定在 0.27%。陈恒在战备评估报告上标注:90 天拆解逻辑、19 小时周期同步、0.3% 错误率控制,三项核心指标均满足发射前战备要求。小张在整理日志时发现,19 小时轮换周期的时基转换系数与 1968 年 10 月弹头引爆的 “±1.9 秒” 容错形成 600:1 的倍数关系,构成跨越 15 个月的技术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