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年 4 月 24 日:轨道密码的首次回传(第2页)
8 时 15 分,接收系统进入待命状态,陈恒将轨道图与齿轮啮合图平铺在工作台上,两张图纸的圆心用钢针固定,旋转重叠时齿牙咬合处的误差≤0.1 毫米。老工程师周工调试解调模块,20.009 兆赫的载波频率与卫星应答器频率偏差≤0.001 兆赫,他指着示波器上的波形说:“1965 年用机械齿轮加密时,频率稳定度只能到 0.1 兆赫,现在小数点后三位都能锁住,这就是技术进步。”
9 时整,卫星进入接收范围的预警信号传来,陈恒团队立即启动 “轨道参数加密法”。四进制密钥生成器根据实时轨道数据动态调整 “1231” 参数,每 20 秒更新一次校验位,与卫星的轨道周期形成 1:10 比例关联。小张紧盯着频率计:“载波频率 20.009 兆赫,末三位稳定在 009,与 1961 年模数的十倍数值完全对得上!”
9 时 07 分,首组数据开始回传,屏幕上的二进制数据流通过 “1231” 密钥解密为清晰的轨道参数,近地点 439 公里的数字与四进制转换结果误差≤0.2 公里。陈恒注意到第三组数据存在微小波动,立即调出 1969 年制定的轨道补偿算法,在 1.9 秒内完成修正,修正量恰好是 0.9 毫米齿轮模数的百分之一,与预设冗余度完全匹配。
9 时 15 分,数据回传进入峰值阶段,20.009 兆赫的载波频率始终保持稳定,解密后的卫星温度、电压等参数全部在正常区间。陈恒让技术员将实时轨道数据标注在图纸上,当最后一个数据点落下,轨道图与齿轮啮合图的重叠区形成完美圆形,圆周误差≤0.3 毫米,周工用圆规测量后感慨:“从机械齿轮到太空轨道,圆形闭环的精度要求从未变过,只是载体从钢铁变成了电波。”
10 时 30 分,卫星脱离接收范围,首组数据回传圆满结束。陈恒团队立即开始复盘,四进制密钥 “1231” 的解密成功率 100%,20.009 兆赫的频率稳定性达 99.99%,轨道与齿轮图纸的重叠度 98.7%。小张整理记录纸时发现,圆形闭环的直径正好是 1968 年制定的密钥长度 19 毫米的 23 倍,与卫星的 23 天设计寿命形成隐性关联。
14 时的技术总结会上,陈恒展示了数据回传的闭环图谱:四进制 “1231”=439 公里 x 四进制权重系数,009 兆赫尾数 = 0.9 毫米模数 x10 放大倍数,圆形闭环 = 轨道参数几何校验 x 齿轮模数机械校验。每项参数都能在 1961-1969 年的技术档案中找到源头,其中四进制转换逻辑与 1969 年 12 月的参数编码方案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