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年 3 月:磁道间距的时间印记(第2页)
3 月 15 日的精密调校阶段,陈恒发现磁道间距受温度影响存在 0.19 微米偏差,与 19 位密钥的末位校验精度形成对应。他启用 1970 年 5 月的温度补偿算法,将环境温度每变化 1c对应的间距修正量设为 0.01 微米,这个数值是 19 微米的 1/1900,与齿轮模数的温度系数完全吻合。当实验室空调将温度稳定在 22c±0.5c,磁道间距误差控制在 0.03 微米内,错误率降至 0.37% 的设计标准。
测试进行到第 72 小时,模拟长期存储环境的磁带老化实验启动,37 条磁道的校验道每小时自动刷新一次冗余数据。陈恒检查第 196 小时的磁带数据时,发现校验道的修正量正好补偿了磁道自然衰减的 0.37% 信号强度,小王在旁记录:“物理间距加密 + 校验道补偿,双重保障让错误率稳定在 0.37%!” 显微镜下,19 微米的磁道间隔与齿轮齿距的平行结构愈发清晰,两者的节距误差均≤0.01 单位。
3 月 20 日的全规格验收测试覆盖不同长度磁带,19 微米间距在 3700 米磁带全程保持稳定。陈恒让小王将磁道显微照片与 1962 年齿轮图纸重叠投影,屏幕上的平行线完全重合,齿根圆角与校验道边缘弧度误差≤0.1 微米。老工程师周工看着投影感慨:“1962 年我们靠手工打磨齿轮控制误差,现在用磁道间距加密,技术变了但精度标准没变,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3 月 25 日的最终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磁道加密的技术闭环图谱:19 微米间距 = 19 位密钥 x 物理映射,37 条校验道 = 37 级优先级 x 冗余补偿,0.37% 错误率 = 历史最低误差 x1:1 复刻。验收组抽取 19 段磁带数据解密,成功率 100%,物理损伤导致的错误均被校验道修正。一位参与过 1962 年齿轮设计的专家抚摸磁带样本:“从金属齿轮到磁性磁带,九年时间,你们把 0.98 毫米的精度标准刻进了微米级的磁道里。”
验收通过的那一刻,磁带机的计数器停在 3700 米,正好是 37 级优先级的 100 倍,0.37% 的错误率在显示屏上稳定闪烁。陈恒将磁带样本与 1962 年齿轮备件并排放置,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构形成跨越九年的技术对话。连续值守多日的团队成员在设备前合影,笔记本上的 19 微米计算公式与齿轮模数手册的 0.98 毫米标注形成隐性比例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