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年 5 月:光照强度的监控系数(第2页)
首次光照适配测试在 5 月 10 日进行,小王按公式调整加密算法,强光时段(≥300 瓦)自动提升复杂度,测试结果显示误差率从 1.9% 降至 0.73%。但陈恒发现正午 370 瓦峰值时仍有 0.37% 的波动,与安全阈值持平。“需要加入光照变化率补偿。” 他参照 1970 年极区跳频的动态响应逻辑,在算法中增加光照梯度系数,当光照每小时变化超 100 瓦时启动冗余校验,校验精度设为 0.98%,与齿轮模数精度标准一致,调整后误差稳定在 0.21%。
5 月 15 日的全时段测试进入关键阶段,陈恒带领团队轮班记录 24 小时数据,光照曲线从清晨的 190 瓦升至正午 370 瓦,再降至傍晚的 110 瓦,对应加密复杂度曲线同步升降,相关系数达 0.98。当模拟云层遮挡导致光照骤降 190 瓦,系统在 1.9 秒内完成复杂度下调,这个响应时间与 1970 年蓄电池低功耗切换速度完全一致。小王在旁标注:“强光 370 瓦时复杂度 137%,供电稳定率 98.7%,符合历史最佳标准!”
测试进行到第 72 小时,极端高温环境下的太阳能板效率下降 7%,导致加密复杂度出现滞后。陈恒启用 1970 年 5 月的温度 - 能源协同补偿方案,将环境温度参数纳入光照算法,补偿系数设为 0.37%/c,与 37 级优先级的百分之一基准吻合。老工程师周工看着恢复稳定的曲线感慨:“1969 年单靠固定参数,现在要兼顾光照、温度、供电多重变量,技术体系越来越完善了。”
5 月 20 日的系统验收测试覆盖各种光照工况,370 瓦强光时的加密复杂度提升稳定在 37%,供电波动对加密的影响完全消除。陈恒检查相关性数据时发现,光照曲线与密钥复杂度曲线的重合度达 92%,其中 370 瓦对应 37% 的比例关系经 196 次验证无偏差。小王整理档案时发现,0.98 的相关系数与 1961 年齿轮模数的精度标准完全一致,动态补偿逻辑与 1970 年能源管理技术形成闭环。
5 月 25 日的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光照 - 加密协同图谱:37% 复杂度提升 = 370 瓦光照 ÷10 瓦 /% 基准,0.98 相关系数 = 1961 年齿轮模数精度 x1:1 映射,动态补偿 = 1970 年极区技术 x 跨场景应用。验收组的老专家观看实时监测数据,正午 370 瓦光照时,加密系统运行稳定,两条曲线如镜像般同步起伏。“从齿轮公差到光照系数,你们用 0.98 的精度标准把能源波动转化为加密优势,这才是系统设计的精髓。” 老专家的评价让在场人员露出欣慰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