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年 9 月:轨道衰减的密码校准(第2页)
首次月度更新测试在 9 月 10 日进行,小马按 3.7 公里衰减量调整密钥参数,加密匹配度从 92% 回升至 98.7%。但陈恒发现不同月份的衰减速率存在 ±0.37 公里的波动,与 37 级优先级的最低级误差完全对应。“加入季度修正系数。” 他参照 1970 年极区跳频的环境补偿逻辑,每季度根据实际衰减量微调参数,修正精度设为 3.7%,与衰减基准值形成比例关联,调整后全年误差控制在 ±0.1 公里 / 月内。
9 月 15 日的参数表材质检测中,陈恒带领团队用显微镜测量纸张纤维密度,37 根 / 平方厘米的读数与 1962 年密码本的检测数据完全一致。“纸张纤维也是加密的一部分。” 他指着纤维排列规律,“1962 年密码本靠纤维密度防伪,现在参数表延续这个标准,形成物理加密层。” 测试中发现,高温高湿环境会导致纸张轻微膨胀,纤维密度测量误差升至 0.7%,陈恒立即采用 1969 年防潮处理工艺,在纸张表面涂覆薄蜡层,误差降至 0.19%。
测试进行到第 72 小时,模拟极端太阳活动导致轨道异常衰减 5.2 公里,超出常规 3.7 公里基准。陈恒迅速启用应急更新机制,这个设计源自 1969 年 10 月全流程演练的预案,系统在 1.9 小时内完成紧急校准,老工程师周工擦着显微镜镜头感慨:“1962 年靠人工计算轨道,现在有自动监测加定期更新,技术进步了,但定期校准的严谨性一点没变。”
9 月 19 日的首次正式更新日,陈恒带领团队按预定程序调整密钥参数,3.7 公里的衰减量被精确转化为 19 位密钥的第 7 位修正值,更新过程全程录像存档。小马在参数表上标注完成时间 “9 时 19 分”,这个时刻与 19 位密钥的编号形成隐性呼应。测试显示,更新后的加密匹配度达 99.3%,完全符合安全标准。
9 月 25 日的系统验收会上,陈恒展示了轨道衰减校准体系的技术闭环图:3.7 公里 / 月更新 = 衰减速率 x1 公里 / 级适配,37 根 / 平方厘米 = 1962 年密码本密度 x 跨九年传承,19 日固定更新 = 19 位密钥 x 时间锚点设计。验收组的老专家用显微镜比对新旧纸张纤维,37 根 / 平方厘米的排列规律在两代文档中完全一致。“从密码本纤维到轨道参数表,你们用 3.7 公里的衰减量和 19 日的更新日,把十年技术串成完整链条。” 老专家的评价让在场人员自发鼓掌。